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明清时代茶陵的“十三铺” >> 阅读

明清时代茶陵的“十三铺”

2016-11-15 16:40:0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471


文/王 刚
  “铺”即古代的驿站。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我国的驿传为旧时供官员往来和公文邮递的交通组织,也为封建制下平民百姓的一种徭役。宋始“邮驿军事化”并建立“急递铺”,起初是日行四百里,后提高至五百里。“急递的驿骑在路上奔驰始,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把,撞死人不负责任”。这种接力传递要“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下称《常识》)。
  “铺”,在茶陵明代称“铺舍”,清代叫“铺递”。据清同治九年(1870)版《茶陵州志》(下称《清志》)载,“铺递元朝阙”。故今仅知明清茶陵的“十三铺”。

“十三铺”分布构成古代茶陵三驿道

  明嘉靖四年(1525)版州志(下称《明志》)载:“州前总铺、山口铺、文坊铺、寒婆铺、黄石铺、蓼塘铺、株溪铺, 已上达攸县;板塘铺、界桥铺、大乐铺、管塘铺、龚下铺,已上达永兴;牛路铺,达酃县”。
  《清志》载:“总铺,州治前、山口铺、文坊铺、寒铺、黄石铺,左十里至衡州府安仁县界,右走蓼塘、蓼塘铺、珠玑铺,北至攸县;板桥铺,即头铺、界桥铺、大乐铺、管塘铺、龚下铺,西至衡州府安仁县界;牛路铺,南至衡州府酃县界。共十三铺”。
  从以上两代州志所载可获如下信息:(1)两代均按宋始,每隔十里设一铺,保持了“十三铺”,仅地名有所变化。这些铺的地名,多数沿用至今,且处交通要道,如虎踞镇的珠玑为106国道从攸县进茶陵的入口;黄石铺,在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前,攸茶线上设“黄石铺汽车站”;浣溪墟至牛路铺的公路可至酃县(今炎陵县)县城;头铺、管塘铺沿用其名,是茶陵县城至安仁县公路必经之地。(2)两志载铺及注明显划分茶陵明清时驿道是三条,即分北路、西路、南路,而非1993年《茶陵县志》所记有:“西南两路”,即有西路和南路。(3)若把州志文字所记与“清志”所绘“州境城、铺、都分墟、市全图”对照,图例用带锯齿形绘三条驿道方位指向和分线标上铺名,也为“十三铺”,且出入茶陵古城都会合于“九总街”。茶陵古城街道为“终九总”格局,即一条曲曲弯弯长达近2000米古街从州衙门前起划分为七段,分别称:“一总”“二总”……“七总”,是为“沿街以总计”(《清志》),另分支两条往东为“八总”,往西为“九总”,“全图”上仅绘出并标示“九总街”,就因为三驿道于此会总出入古城。“清志”载,异地官员来茶陵上任,在“总铺”下榻,且“先住崇福寺,谓之宿山,至日吉时朝服乘舆至仪门下舆,先祭仪门……”,举行“上任”典礼,后才能“升堂”办案。

驿站的经营与应差

  驿站的经营管理和协济派差由地方官员负责,茶陵“总铺”以外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 都归“里长”。“里”为旧时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旧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这一基层官员《明史·食货志一》:“至明代改名里长。洪武十四年(1382),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摊丁粮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凡十年一周”。故里长也董驿站之事。
  在茶陵,“明初里长佥报客民(“客民”即移民”)殷实,买马轮流拔差;隆庆年间(1567-1572)亦照丁粮(人头税)银雇募应差;万历二十四年(1594),议载,荷塘、郢东、均阳、潼口、鄢城各驿夫马银优免,复设脚马额二十匹,每匹岁编身价、草料、工食、正闰(农历12个月以外的月份)银两,兼派征银储库,召募诸民买马应差。至崇祯(1628-1644)末年,兵贼(指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交加,不论官民,槽厩(养马的棚)匹无遗种”(《清志》)。
  “国朝(行文者书面时称本朝)定鼎以来,将原额夫马银两或搞充兵饷,改协长、善、阴、潭,或除荒征熟节(荒灾年或丰收年)年水旱,流抵减免不一。自康熙元年(1662)奉文将前项各强夫马银俱改拔协济沅州、怀化、善化、湘阴、湘潭各冲繁县驿”(《清志》)。
  马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与军事战争必不可少的工具,驿站经管从上述概况,均围绕马的饲养。马喜干冷,无法忍受高温,盛于北方,对茶陵而言应差是件不易之事,急时,“不论官氏,槽厩匹无遗种”,即使“康乾盛世”也要协济其它驿站。
  到了清朝末年,现代的邮政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茶陵古代修志终于同治版。民国二十二年(1933)何培基上任县长,恰恰省司教处下令交志,人力财力不足,只好“以教育局长陈子达璋董其事,搜集原版(指《同治志》),摩补散佚”,(《清志》)才以应付。故茶陵如何废驿站,发展现代邮政就缺乏文字记载了。
  明清茶陵“十三铺”分布构成古代茶陵三驿道与今之公路交通线多数相吻合,多数铺名沿用至今地之称,既保存了历史的记忆,又延续交通史的发展,成为茶陵交通的根。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9-10-30 10:09:27
2019-05-30 10:04:24
2019-05-30 10:03:00
2011-04-21 23:34:04
2016-09-08 20:59:44
2016-09-08 20:59:04
2011-04-21 23:33:31
2016-09-08 20:58:3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