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论坛 >> “株洲精神”之我见 >> 阅读

“株洲精神”之我见

2010-09-06 16:14:2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562

/罗泽贤


读了《湘东文化》杂志“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株洲精神’研讨会纪要”的报导,颇受启发,这里,也想就用怎样的提法来表述“株洲精神”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什么是“株洲精神”呢?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确立几个公认的准则,使讨论有所遵循。

第一,要明确“精神”这个词的含义。“精神”是个多义词,人们常说要很好地“领会某某精神”,那是“宗旨、意图”的意思,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精神”。又比如说,“他很精神”,这个“精神”是“有生气、充满活力”的意思,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精神”。我们所说的“精神”是指人们在从事工作时的一种指导意识、活动方式、心理状态,简言之,就是工作作风、风格和气度。

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要讨论“株洲精神”。“精神”有积极、消极之分,如人们通常讲的“龙马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鲁迅先生所厌恶的“阿Q精神”则是一种消极落后的精神。我们讨论“株洲精神”就应该从正面总结株洲人精神方面的积极因素,用以指导、推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三,要弄清“株洲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株洲精神”既要葆有我们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必须具有株洲的个性。没有个性,没有株洲的特色,就不成为其“株洲精神”了。“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毛泽东语)。这些卓越的精神,我们株洲人都具备了。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历史、地域、生产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区人们的性格、作风又有其差别,比如说,北方人耿直,南方人机智。“株洲精神”必然具有株洲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发掘其特征之所在,才能名副其实地称之为“株洲精神”。谈“株洲精神”,株洲方面的个性、特色更应该摆在突出的地位,占有重要的分量。

第四,要弄清“株洲精神”是怎样形成的。一种精神的形成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株洲精神,它发源于株洲的历史,根植于株洲的土壤,是土生土长的精神财富,不要我们去“创造”它,而是要我们去发现它、总结它。但在发现、总结的过程中,如果只顾及历史而看不到社会现实——解放以来我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株洲精神”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更是错误的。“株洲精神”应该充满着现代意识。

我认为只有对这四点有了共识,再来探讨什么是“株洲精神”才不会兴之所至,却离题万里。现在,我们就根据这几个准则来探讨一下“株洲精神”。

先从历史角度看。历史上株洲这块土地发生的事不计其数,不能“各取所需”,任意选择某件事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只有对广大人民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才有助于株洲精神的形成。这当然要首推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并墓葬于酃县(今炎陵县)这件事。鼻祖炎帝,始制来耜,发明医药,制作衣裙,开农垦文化之先河。他刻苦、勤劳、敢于开拓、无私奉献。他安息在株洲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我们怀念他的功绩,世世代代以他为榜样。炎帝神农氏的精神,流动在株洲人的每一根血管里,渗透在每一个细胞中。攸、醴、茶、炎、株洲都是农业大县,你去接触那里的农民,哪一个不是炎帝神农氏的化身?

孕育株洲精神的第二桩历史大事是株洲人的革命传统。远的不说,就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早在上世纪20年代,株洲路矿工人就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人俱乐部,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帝反资斗争。大革命时期,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都是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株洲人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反动派敢于斗争,不惜牺牲,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有株洲儿女血染的风采,这是株洲精神最可宝贵的部分。

老莱子的影响似乎也不能抹煞。老莱子是我国古代广为传播的二十四孝图中的人物,他的墓冢和纪念祠在今宋家桥430厂铸钢分厂门口,其人事其事家喻户晓,人人敬仰。我们反对愚忠愚孝,但老莱子的思想行为不属此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也是崇高的精神文明的体现。

再从社会现实的影响看。社会现实对当代人气质的形成更具直接作用。株洲的巨变,大大鼓舞了株洲人的奋发图强精神。以集中体现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市区为例,解放前,它只是个不足7000人的小镇,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影子,短短60年,在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一个拥有90余万人的新型工业城市,并以年均11-12%的速度继续增长着。国外有个未来学家说过:“经济指数长时间超过了3%,就会孕育着激进文化,相反就导致没落文化。”新型工业城市株洲,荟萃了一大批高科技人员、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使株洲人有力量和任何一个对手进行较量。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自信精神,正在株洲人的思想深处不断地滋长,这是株洲精神的新生因素,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

又再从地理的角度看。有人片面看待株洲地处内陆的局限性,其实株洲的水陆交通非常发达,南下北上东来西去的人都在此汇集,人们从不同的地区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想,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杂交优势。解放后,至少经历了两次集中性的大交融。第一次是解放初,南下干部带来了北方的乡土文化,这是株洲史上前所未有的南北大交融。第二次是“大跃进”期间,全国各地派来了许多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还有一大批青壮劳力,支援我市建设工业城市。此后,各地高校毕业生又大量分配到这里,因而这种交融始终没有停止过。现在90余万市民,90%以上是外来户。大家来到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才智;土生土长的株洲人热情地欢迎外来户,共创辉煌,这就产生了一种胸怀博大、相互包容、善取他人之长、革新开放的精神。这种精神,你可以在学术交流会上听到它的声音,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造型上看到它的个性,在小伙子和姑娘们的衣着上见到它的色彩。

以上我从历史、现实、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株洲精神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合成。那么,用什么话来表述这些内容呢?作为总结出来用以指导日常工作的一种精神,当然是选择简明扼要带有鼓励性的词语最为合适。如果讲得过细过碎,也就无法突出它的特性了。有的词语含义较广,尤忌重复,比如奉献一词本身就是以刻苦耐劳为前提的,开拓一词本身就有创新的成份,在表述中不可重迭使用,因此,我建议把“株洲精神”归纳为九个字:勇奉献、善博采、敢创新。大家想想看,近些年来,我们株洲市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繁荣昌盛、人们奋发图强,难道不是有这样一种精神在指导着我们前进吗!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04-18 21:33:07
2010-11-17 23:27:07
2010-11-17 23:26:22
2010-11-17 23:24:57
2010-03-30 16:19:07
2010-03-30 16:18:13
2013-11-23 20:07:07
2010-09-06 16:14:5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