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秋瑾烈士故居—槐庭旧事 >> 阅读

秋瑾烈士故居—槐庭旧事

2010-11-17 23:42:4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901

/李佐堂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女英雄、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著名的诗人。1893年,秋瑾19岁时,随父母来到了湖南。其父曾先后在长沙、常德和湘潭任职。1896年,秋瑾嫁于湖南巨商王黻臣次子王廷钧,王家在大冲(今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所在地)建有一所华丽的别墅式大屋,秋瑾婚后即居住于此,并取名“槐庭”。

“槐廷”是一所三重院落,第一进为槽门,门前栽有松柏,有一池塘,塘中有鱼,种有荷花,塘边栽有杨柳,门后有花园,种植着各种名花和树木。第二进为主楼,是由青砖砌的“三字垛”,具有江南建筑风格。主楼分前后两栋,前栋大门口有一幅楹联:“恩被后代,泽荫槐廷”。每栋有两层楼房,楼上有苏楼,楼上楼下各有5间房子。主楼外侧两边有20多间谷仓、杂屋及管家住的平房。第三进为厨房、用屋。周围有围墙环绕。全屋面积约50亩。屋后有山,山有茂林修竹;屋前有许多稻田及一些塘,塘中有荷花,环境十分优美。

   秋瑾将王家大屋命名为“槐廷”是有其典故的。据《周礼·秋官》记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注云:“槐之言怀也,怀来远人于此。欲与之谋。”又据《春秋纬玄命苞》记载:“树槐听讼其下”。注云:“槐之言归,情见归实也。”宋罗愿写的《尔雅翼》称:“槐者,虚星之精,其叶龙可玩,古者朝位树之。私家之朝皆植焉……董叔纺于范氏庭之槐。又齐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皆植于庭之验也。”故槐颇为古人重视。      

《宋史·王旦传》称王旦的父亲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王旦自幼很聪颖。非常好学。王祜曰:“此儿当至公相”,尔后,王旦果至公相。宋苏轼写了《三槐堂铭》,记载了这件事情。所以后世姓王的多以三槐名其堂。因为槐有公相的象征,后人于庭院中植槐者甚多。从秋瑾把王家大屋命名为“槐庭”来看,她的学识是十分渊博的,其寓意亦深长。

“槐庭”有花园,栽有槐树、桃花树、李花树、梅花树、梧桐树、楝树等,秋瑾还亲自在园中栽了桂花树和白玉兰,至今犹存。秋瑾喜欢栽花,还写了许多咏花诗。她写了“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的诗句,表现了她爱花的兴趣与嗜好。从春天的兰花、水仙花、桃花、李花、杜鹃花到夏天的玫瑰、芍药、荷花、胭脂花到秋天的桔花、菊花、海棠直到冬天的梅花等等,一年四季的江南名花,都被她收入笔底。例如,她在《兰花》一诗中写到:“九畹齐栽品独优……羞伍凡葩斗艳俦”;在《水仙花》一诗中写道:“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在《独对次清明韵》一诗中写道:“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在《白莲》一诗中写道:“莫是仙娥坠玉珰,宵来幻出水云乡。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东皇为恐红尘涴,亲赐寒簧明月裳”。她用“堆雪”写白莲之美色,用“异香”写白莲之清香,用“国色”“佳人”肯定了白莲的品位,用“素面”“不藉浓妆”称赞了朴素无华的高洁品质。

秋瑾的咏花诗,表现了她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同时又表露了对花的傲骨与高洁的品格的赞赏与认同,实际上也是秋瑾高洁品格的真实写照。后来她在《秋风曲》一诗写有“秋菊傲秋霜”的诗句,以秋菊自况,号召大家武装起来,去推翻满清王朝,痛饮黄龙自由酒。

秋瑾在 “槐庭”居住时,喜欢骑马上山,打拳舞刀,吟诗唱歌,经常到农民家里去访问,劝妇女放脚、读书,争取自己的解放。她写了《喜雨漫赋》一诗,其诗云:“渊龙酬唾谁驱起,飞向青天作怒波。四野农民皆欢乐,名亭直欲继东坡”。这里的名亭,是指株洲大冲的歇凉亭。这个亭很讲究,因苏东坡建有喜雨亭,故云:“名亭直欲继东坡”。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与久旱逢甘雨的农民同欢乐的。

秋瑾在长沙、湘潭、株洲与谭嗣同、李润(谭嗣同夫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道一、王时泽等交往甚密,他们的革命思想对秋瑾有很大的影响。秋瑾与黄兴曾在株洲马家河学习过巫必达流传下来的著名的巫家拳。她曾随学湘乡曾广钧,诗风亦受其影响。

1899年秋瑾随夫王廷钧第一次入北京。19008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是年冬秋瑾回株洲“槐庭”,写了《杞人忧》一诗:“幽燕烽火几时休,闻道中原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秋瑾知道中国军民和外国侵略者在北京交战,终日为国担忧,但迫于当时封建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使她不能披甲戴盔上阵杀敌,因而深感遗憾和忧虑。她又写了《感事》一诗:“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她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深切的忧虑。担心祖国的命运危在旦夕,因此鼓励人们投笔从戎,拿起武器,共同挽救祖国的危亡。秋瑾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强烈的武装救国的愿望,在这两首诗中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白确切。这时秋瑾已经从忧世的伤感进而立志于走向革命的战场了。这种思想的发展,便是她日后毅然东渡,走向武装革命道路的思想渊源。

1940年,秋瑾烈士的儿子王源德,将“槐庭”及其部分田产,捐献给新群中学作校产。1941年新群中学由湘潭锦石迁入株洲大冲——“槐庭”,王源德任新群中学董事。该校培养了许多人才。解放后不少新群中学校友,不远千里来到“槐庭”,瞻仰革命烈士秋瑾。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1-07-18 23:34:48
2011-07-18 23:33:42
2011-07-18 23:33:01
2011-07-18 23:32:24
2019-05-30 10:20:15
2011-07-18 23:31:35
2013-07-04 09:29:24
2013-07-04 09:28:2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