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往事如烟 >> 五 匠 为邻 >> 阅读

五 匠 为邻

2012-07-20 16:31:5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96

/肖又铮


在老家朱亭一带,人们常将那些有手艺的人称作匠人。不知是背靠葳嵬青山的缘故,还是得益于名为龙泉的绿水,在家门前汩汩流淌,过去我家上下五位邻居,全是闻名乡间的能工巧匠。虽然至今相继离世,但我常常怀想着他们。

上屋场第一家是一位泥水匠,又叫砖匠。那时,每日清晨,家家还关门闭户,身材魁梧的他就手持一把不足一尺长的砌刀出门了。一年到头,他忙了这家忙那家。大家看上的是他的好手艺,更觉得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别人干一天活收2元工钱,他只要16角就可以了。他的特长,也可说绝活,就是会砌墙垛子。以前乡村砌房子,都用土砖作材料。无论墙有多高,他都砌得笔直笔直的,尤其是不少人佩服他“扯墨线” 的功夫。这是泥水匠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技术水平的标准。他只要从一堵墙的中轴顶端垂下一根沾了墨水的棉线,站在墙根,用眼睛乜斜着朝上一看,右手将墨线一弹,然后按照墨线留的印记,一块一块垒上砖头,又快又好,砌成一堵又一堵屋墙,令主人十分满意,旁人也赞不绝口。我清楚地记得他为我家打的灶台,特别好用,很省柴火。有一次我爹对他说:“你真应该得个鲁班才艺奖!”他听后,只是嘿嘿笑了一笑。

上屋场第二家是心灵手巧的根篾匠。他性格豪爽,敢说敢干,手艺极好。编织的竹制品品种多,经久耐用。一般评品一件篾器,不仅看外观,还要看篾片中青篾的比例,青篾多,则耐用;黄篾多,则不耐用。每逢朱亭赶集,他挑着的簸箕、竹蓝、箩筐,总被抢购一空。有人戏谑道:根师傅若要来赶场(赶集),其他篾匠就“拐了场”(没希望)。当然,这话不十分恰当,但确实说明他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叮当!叮当!”听到铁锤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锤击铁砧的声音,并连连看到铁砧上冒出的金色火花,都能想像到当年与我家同一屋场铁匠邻居家的火热场景。他姓王,在旧社会极为贫困,曾出外乞讨多年。解放后凭着超群技艺,养家糊口,苦苦拉扯大七八个子女。尽管家庭负担重,但有时他还设法接济比他更困难的人。小时候,我似乎总听到他家铁锤传出的敲打声,连睡梦中也见到火炉里腾起的火苗。十里八乡的人常常到王师傅家买铁制用品。时常听人夸奖他打出的铁器,光火特别好,一把菜刀用上好多年都不会钝。

下屋场第一家则是幽默风趣的木匠师傅。一般评价木工的技术,主要看他的“对作”功夫。也就是说,看制作的桌子、椅子等用具的各部件对接处是否严丝合缝。而这正是我这位邻居木匠技艺的高超之处。其实,乡邻们喜欢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爱讲故事。他在哪,哪儿就围着一大群人。我记得他最喜欢讲“木匠与秀才”的故事。有一次他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天,秀才看到木匠穿了条绸裤子,于是吟出诗句要给木匠颜色看:“三‘山’同头‘官富家’,三‘系’同边‘绸缎纱’,不是官富家,莫穿绸缎纱!”木匠急中生智,当面回击道:“三撇同头‘先生牛’,三木同边‘松柏楼’,不是先生牛,怎住松柏楼?”木匠这一说,弄得秀才张口结舌。如今想来,我仍觉得木匠说的故事意味深长。

下屋场第二家便是缝衣匠,又叫裁缝。据我了解,我们村许多人的衣服都是他缝制的。他最受人敬重的一点,就是尽力为主人节省布料。一块布裁剪下来的边边角角,他从不浪费,总是设法替主人做个布袋、书包什么的。他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称得上是我们那方圆几十里最会做中山装的师傅,同时又是第一位能做西装的人。

试想,有五位能工巧匠为邻,这是我青少年时代何等幸运之事!现在,老家背后的山仍是那么青,门前流淌的泉水仍是那么甜,邻居工匠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可是他们高超手艺的继承者却很少很少。喜耶?忧耶?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11-17 23:35:35
2019-10-30 10:13:21
2010-04-18 21:46:08
2010-04-18 21:45:20
2018-12-27 18:12:41
2018-12-27 18:11:46
2018-12-27 18:10:44
2013-05-10 18:10:1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