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特立
古宝宁禅寺的山门,刻有一幅“大千世界无双地,不二法门第一山”的对联。撰联者为近代的了悟大和尚。其中的“不二法门”句,体现古刹千余年来所弘扬的“平等不二,非一非异”,用以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禅宗宗旨。
一、被尘封的曹洞祖庭
禅宗是释迦牟尼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相结合的中国佛教。禅宗的初创是六祖慧能顿悟法盛行的中唐时期。开创于唐天宝十年(751)的宝宁寺(原名保宁寺),据史料记载,是中国最早的禅宗寺院之一。
开山祖师旷长髭(740~830),亦名长髭僧旷。地地道道的攸县人,五代时编修的《祖堂集》、历修的《攸县志》对此均作了记载。
旷长髭少年时随六祖慧能的法孙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学佛,三年后,受师指点,回攸县继续修炼。他溯攸水而上,来到东乡乌井冲靠河滨的一座无名大山,在山顶巨石之旁结茅而居。历经十多年的艰苦修炼后,经师父认可,在山麓募买地基,正式开辟宝宁道场,大弘佛法。
旷长髭艰苦修行的名声大振,《五灯会元》记载,从全国各地来攸县参学禅法的僧人居士的语录有九则。山西的李行婆、衡阳的庞蕴居士都是悟道很深的禅人,他们来攸县和长髭禅师交往。其中庞居士和长髭禅师关于“锥头尖凿头方”的辩论,影响深远,直至晚近,还被一些禅师引用为“话头”,成为禅门盛事。
但是,还有一位在宝宁寺随长髭禅师参学,后来“大弘法化”而不见长髭语录的禅师,他就是后来住醴陵云岩山的昙晟禅师。昙晟俗姓王,钟陵建昌人(今江西永修县),少年出家,在百丈山怀海名下学佛20年,后投湖南澧县药山的惟俨禅师。唐元和十年(815),昙晟受惟俨指示,来攸县依旷长髭学法,《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史籍都有“师(指昙晟)禀承药山,后止攸县,大弘法化”之语。所谓“后止攸县”,即后来依攸县旷长髭学法大悟,禅宗初创时,禅师多以住山或住地代名字,如:“药山”代惟俨,“长沙”代景岑,“赵州”代从谂……旷长髭是攸县人,又在攸县住山,当时长髭所住乌井冲后山尚未有名,所以“攸县”也成了长髭的代名词。
昙晟在攸县学法得法后,后住醴陵的云岩山,称名“云岩昙晟”,昙晟的弟子洞山良价,后来开创了曹洞宗。良价是曹洞宗鼻祖,云岩寺成为曹洞祖庭。而作为昙晟和洞山良价亲承旷长髭及其高徒石室善道法乳地的宝宁寺,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实际意义的曹洞祖庭之一。
直到1983年,日本国驹泽大学(曹洞宗)一批佛教学者和曹洞宗行者来湖南寻根礼祖,所带礼祖名单就有“长髭旷,潭州攸”的记载。因为县以上有关部门尚不了解宝宁寺就是一千多年前旷长髭开创的祖庭,日本友人只好抱憾而归。但长髭旷禅师作为曹洞师祖,远在日本曹洞宗的徒子徒孙均已认可,岂可在中国不予承认。寻找旷长髭当年在攸县的开茎地,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1985年,攸县宝宁寺发现开山祖师旷长髭墓塔。省、市有关部门经过勘查,证实了宝宁寺就是旷长髭开辟的道场。原湖南省政协秘书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明先生立即题词:“宝宁寺及旷长髭墓足称国宝”。并宣称古宝宁禅寺为曹洞祖庭。
在此以前,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根据史料,将云岩昙晟列入旷长髭法嗣,纠正了《五灯会元》将云岩昙晟只列入药山门下的错漏。
至此,尘封一千余年的旷长髭禅师的法系以及宝宁寺为曹洞祖庭的问题得以大白。恢复历史真正面貌的宝宁寺将以更加庄严而又兴盛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石室善道禅师的贡献
善道禅师(768~845),《攸县志》载“唐时本邑人”。10岁时,抚为长髭子,取法名“善道”。18岁在南岳般若寺受大戒,经师公石头希迁点化,于“用那头做什么”言下大悟。又受石头希迁指示,仍回攸县宝宁寺继续参学。
唐太和九年,善道因“甘露之变”被沙汰为行者,先后隐居于附近天蓬岩和漕泊献花岩,因以石岩为室,而号“石室”。当时,慕名来石室避难的有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杏山鉴洪、仰山慧寂、道吾宗智、三圣慧然、长沙景岑等。他们相互酬唱,以“石室”为参禅交往的中心场所,形成当时的佛学研究会。
云岩与石室为师兄弟,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五灯会元》略有记叙外,《醴陵县志》也有很好的记载:“道者(指善道),住攸县之石室,昙祖(指昙晟)住醴陵之云岩,云岩去石室,未及数十里,所言石室相连者……”至于昙晟门徒,开创曹洞宗的洞山良价和石室善道之间的亲近,《醴陵县志》还说:“当时,沩山指价祖(洞山良价)参昙祖,值板荡之际,所以昙祖不时避乱于石室,与道者相若,有机缘存焉”,相互关系如水乳交融。
石室善道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禅者,他继承长髭以斧喻道的禅法,发扬石头希迁“即事而真”的禅风,常以“展手”“握拳”接待学人,成为曹洞宗三路门风(鸟道、玄路、展手)之一。石室以婴儿喻学道之人,离分别取舍之心的禅论,也被洞山良价接受,后来在《宝镜三昧》中以“如世婴儿”加以引证。
云岩昙晟的另一高徒杏山鉴洪,也是常和石室善道亲近的僧人。一日,杏山见石室每日踏碓修行,便问:“这苦差事很难吃消,何不变易一下呢。”可是,石室不执著事难与事易,便答道:“从开心碗子盛将来,合盘里合取,说什么难消易消?”杏山无话答对。后来,杏山出世住山,不几年却病寂了。主事者送哀书给洞山良价。洞山问来人:“杏和尚圆寂后怎么办?”来人说火化。洞山又问:“火化后怎么办?”来人告诉洞山:“拾得二万八千粒舍利子,以一万粒送官家,一万八千粒用于三处建舍利子塔。”来人称赞拾那么多舍利子,是有眼不曾见,有耳不曾闻的稀奇事。洞山听了来人诉说后大为惊叹,说:“那怕你(杏山)和尚遍天下尽是舍利子,总不如当时识取石室和尚两句话!”
宁乡沩山密印寺的灵佑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是开创沩仰宗的两位祖师。一日,为试探石室禅师道法,灵佑命高足仰山慧寂赴攸县宝宁寺造访石室禅师。见面后仰山便问:“如何是佛?”石室以手握拳相示。问“如何是道?”正疑惑时,只见石室又握拳,又拳手,便又问:“毕竟那个是呢?”只见石室双手摆摆,拨空三下,连连说道:“不是那么回事,不是那么回事!”仰山回到沩山,把和石室交往的过程向灵佑禅师作了汇报。灵佑听了之后,印可石室是位了不起的禅人,便下禅床,对着攸县方向,向宝宁寺的石室和尚合掌恭敬。
仰山后来成为开创沩仰宗的第二代师祖。2005年,沩山密印寺举行国际佛文化节法会,佛学界很多学者得知攸县宝宁寺石室禅师对开创沩仰宗的影响时,莫不表示惊讶!
三、楚王对勇禅师的赏赐
勇禅师是保宁寺的第三代法祖。唐元和三年(808),年轻气盛的勇禅师将师公旷长髭开辟的道场创建为禅宗寺院,取名“保宁寺”。勇禅师因此亦号“保宁勇”。
保宁勇禅师致力于禅宗寺院的开创,唐元和四年(809)募基在今攸县大同桥枫仙岭开创了大圆禅寺。以后数十年间,在攸县创建资福、重兴、五奉、仁和、普利、黄莲、善兴、法轮、延寿、楚兴等禅宗寺院,一时名声大振。
唐乾宁三年(896),马殷为湖南节度使,后封为楚藩王,希图建立以湖广为中心的霸业,欲借佛教笼络人心。闻攸县保宁勇禅师盛名,遂打发大学士徐仲雅来攸县迎清勇禅师赴长沙建开福寺。勇禅师寿高道重,在开福寺说法时,僧众常达千人。针对王室奢侈荒淫,又向马殷提出“戒奢僭,缓称王”的主张,促使马殷将湘春园、天册府部分宫室捐赠开福寺,使开福寺初具规模,成为楚国佛教传播中心。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殷正式受封为楚王。时勇禅师年已120岁,马殷尊重勇禅师,封勇禅师为“国师”,赐“圣寿”号,并以攸县保宁寺一带山脉赐名“圣寿山”,作为永远香火,“以居勇师”。保宁勇此后亦称“圣寿勇”禅师。保宁寺规模、名声自此日渐扩大。即使五代之末,后周周世宗发起限佛运动,寺院仍然保持庄严、昌盛、兴隆的面貌。
四、曹洞宗云门系在保宁寺的辉煌
从中唐、五代乃至宋时禅宗发展繁荣时期,保宁寺一度成为禅宗南岳、江西两系交往活动中心。
元末,湖南兵战频繁,先是后宗龙凤末年(1366),韩林儿率兵攸县,保宁寺一度被毁。之后,陈友谅和朱元璋斗争,攸县、茶陵被列为“血洗”之区,此间,保宁寺被毁为废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与佛有夙缘,申明佛教,振作僧风。明洪武三十年(1397),曹洞宗僧人无瑕禅师慕保宁寺之名,从北京来攸县,住持保宁寺,大力募化诸方,在废墟上重建保宁寺。明永乐十五年(1417),江西永新人僧一峰,住持保宁寺,募化江西安福刘仁迪等铸千斤大钟一口,所铸钟文有“唐天宝十年,旷翁募善捐基开址,石室、圣寿勇相继建刹”字样,成为考证保宁寺沿革的重要依据。
明末清初,屡经战乱,保宁寺再度荒废,曹洞正宗第三十世万峰智韬禅师于清康熙三年(1664)住持宝宁寺,“历十八年,建成韦驮、大雄宝殿,藏经、弹指、护神阁,禅堂、斋堂、钟鼓楼”,复修了开山祖师旷长髭墓塔,依曹洞宗风,倡建了普同塔,建筑占地达14亩,使宝宁寺颇具规模,成为湖南名蓝,誉为“上湖第一山”。
为正本清源,万峰主持编纂寺志,邀请省内外90余名社会名流参与编辑。为与其他同名的“保宁寺”区别,改“保宁”为“宝宁”,而名《宝宁寺志》。由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作序,邑侯余三奇也作了叙言。
万峰是云门系开创者湛然圆澄的法曾孙,曹洞宗二十九世百丈泓法徒,他继承曹洞宗风在宝宁寺创建了“兼到亭”,修复了洞山从醴陵赴江西途径宝宁寺时见水中人影而大悟的“逢渠桥”。他的徒子徒孙分长晚两房轮流住持宝宁寺,保证了云门系自清初至民国,从30世至41世共传衍了12代,使宝宁寺成为曹洞宗后代活动中心,填补了中国佛教史关于曹洞宗云门系自清初“下落不明”的空白。
宝宁寺,默默地走过了将近1300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名山名寺中,它是被历史尘封的一员,然而它却是真正的以无有语言文字而入不二法门的一所名院,一尊真佛。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是一颗闪耀在佛禅太空中的明星。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