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云阳山里智慧多 >> 阅读

云阳山里智慧多

2014-08-10 09:42:1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69
文/云 鹏


近两年从云阳山下来来往往,也有几十次了。云阳巍巍,触手可及,惜乎来去匆匆,却无机缘登临,实为心头一件憾事。这次来茶陵,行程不紧,于是专门抽出时间游览,也算了却一桩心愿罢。
云阳山位于茶陵城西侧,从工业园穿过就看见一座石头牌坊。牌坊是新修的,孤零零地立在山脚下,与云阳山并不协调。驱车直上,就是山门。买了票,递上一支烟,和一位黝黑的中年汉子攀谈起来。也许是那支烟的缘故吧,中年汉子格外的热心,告诉我如何走,哪些景点值得看,还特意地叮嘱我开车要小心。
山路盘旋,15分钟后到达神龟岩。这倒是一个好去处:盘山路的右侧是幽深的峡谷,壁如刀削,松涛阵阵,往上看,群山障目,只见天空一角;往下看,山间风大,已觉眩晕。峡谷的右上方是一条细细长长的瀑布,从山顶曲曲折折地流淌下来,没有水击石壁的轰鸣,也没有如烟如尘的水雾,虽不壮观,却也清秀。
连接峡谷两侧的是一条悬空的索道,整齐划一的木板铺在5根摇摇晃晃的铁索上,每边各有两条铁索作为扶手。是过去呢,还是不过去呢?过去,有点怕;不过去,有点遗憾。尚在犹豫,4岁的儿子却已经开始拉着我的手向铁索桥走去了。难得儿子兴致这么高,但让他一个人走,我可不放心。于是鼓足勇气,舍命陪儿子吧。两眼平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走到铁索桥正中,突然感觉到铁索摇摆起来,心头一紧,是山里的风吹的吗?低头一看,却见儿子正在用手抓住铁索桥的扶手用力摇晃。厉声喝止,心里却闪过原路返回的念头;回头看去,才发现也是同样的距离。进退已在两难之间,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进退维谷”吧。儿子却比我悠闲的多,小脑袋转来转去,似在欣赏四周的美景。一不做二不休,硬着头皮一步步走过去,终于到达彼岸。长长地嘘一口气,没了紧张的心情,才发现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儿子拉着我的手沿着曲折狭窄的台阶往下走,穿过一个小亭子,到达神龟岩。所谓神龟岩,就是一块略显凸出的大石头,左看右看,却看不到一点王八的影子。记得在云南石林旅游时那个导游说过这样的话:三分是相像,七分靠想象。或许,正是如此罢。
返回时,再走铁索桥时已没有了刚才的紧张,一家三口牵着手,有说有笑返回原处,回望小亭子,才发现它是如此的精致,铁青的颜色与周围黛青的群山浑然一体,更显别致。
再次驱车前行,山路更显险峻。走这样的路是要格外小心的,况且妻儿都在车上。妻也看出我的紧张,小声地和我说着话。从山脚到山顶是7.5公里的山路,路弯弯曲曲,却也车少人稀,加之竹林滴翠,泉水叮咚,所以开起车来别有一番感受。
峰回路转,一尊白色的塑像闯入眼底。儿子也看到了那尊塑像,小家伙喊起来,爸爸,那里站着一个老头儿。没错,那就是老子像。
老子石像位于老君岩上,面南而立。他一副哲人的神态,头顶稀疏的头发更显得他额头的高高隆起,飘拂的长眉下是一双洞悉了世间万物的眼睛,浓密的胡须从容地直垂到前胸,左手食指指天,右手食指指大地,此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吧。简单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终极的智慧,直指苍穹,超越时空,老子以后,谁可企及?昂首那智慧的巅峰,世人能做的,唯有叹服。
老子实在是智慧的,也是悲情的。《史记》说他诞生伊始就已经白发苍苍皱纹堆累,那或许是他前世就已经预知了今世的苦难与沧桑。在母亲理氏肚腹中那81年,我想,老子一定是矛盾的:迟迟不愿来到这世界,可能是畏惧这尘世的苦难吧?最终选择降生尘世,那是在漫长的思考后终于决定接受上天的使命吧?
孔夫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能得到孔子这样的评价,老子足可以欣慰了。
老子眼前,一片青山;老子身后,青山一片。可以餐风饮露,可以啸傲风月,老子这样智慧的人,适合待在这里。至于他脚下雕刻的五千言真经,夫子问道图、西出函谷图,那香炉,那所谓的五铢、秦半两,真的多余了。弄一块简朴甚至粗糙的青石,上面刻一首唐代名士李翱的《问道诗》,足矣。诗曰: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老子所处的并非山巅,据说上面还有寺庙,我却和妻子一致认为可以下山了。回头望去,老子神态怡然。明朝首辅徐阶奉承嘉靖皇帝的那番话突然涌上心头,“离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百代而下,足以当之的,老子一人而已。
突然有这样一个困惑:这位具有终极智慧的老人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呢?有人说他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史记》的记载是:“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那么,西出函谷关的老子又去了哪里呢?按照一贯道“五教合一”教义的说法,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一路西行,最终到达印度,并收乔达摩•悉达多为弟子。真伪无须辨别,但我想这多少代表了一些人的美好愿望,那就是:老子这样的智者,理应有更好的归宿。
驱车下山,临近山脚,路边有一泉眼。于是下车观看,一股极清澈的泉水从雕成龙头状的石穴中汩汩流出,捧一掬入口,甘甜之气沁入心脾,饱饱地喝上一顿,疲劳顿消。
整个游玩过程,一家人都是开心的:我开心是因为得遂所愿,妻子开心是因为林密风清景色宜人,儿子开心则是不需要原因的。我突然想,真正能品味登山之乐的,不是我,不是妻子,而是儿子吧。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9-05-30 10:20:15
2011-07-18 23:36:35
2011-07-18 23:35:51
2011-07-18 23:34:48
2011-07-18 23:33:42
2013-07-04 09:29:24
2011-07-18 23:33:01
2013-07-04 09:28:22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