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百业 >> 茶陵铁牛的独特铸造工艺 >> 阅读

茶陵铁牛的独特铸造工艺

2017-07-13 10:48:1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94
文/王 刚

茶陵铁牛为独角,角为圆锥形,高为12公分,似一剥壳的冬笋。该文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现能见唯一的最早的存刻本《茶陵州志》明嘉靖四年(1525)版,为大学士张治撰修。该志为一偶然机会,从全国以藏明代地方志著称的宁波天一阁私人藏书馆觅见,拍照后复制才得。
张治对这一铁质文物到底叫什么也没有把握,在“城池”篇行文说:“(城之)南东枕江,水冲荡,不能城。(刘)子迈括铁数千斤,铸为犀,置江岸以杀水势”。此乃采禹治水弃其父鲧用堵塞法,而改为疏通法用了犀治。犀有一角式或二角式,角长在吻上面,形成犀能治水的神话传说,以鼓舞士气。“乃列木石其下,而土其上,城乃成”,最终采用了劳动人民创造的修水坝的打桩法而成功。所以有“铁犀”之说。但在绘制州城示意图上于城南江岸边上绘一独角兽,文字标为“铁牛”,故在百姓口中俗称“铁牛”沿袭至今。至于该文物如何铸造,以后八次续修州志均未提及。较为详细介绍这一文物始见于1993年《茶陵县志》“文物”节,其名为“铁犀”与“铁牛”在文中出现。其介绍为:“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应为绍定四年),茶陵知县刘子迈因‘江水荡决南城’,遂‘铸铁犀数千斤置江岸侧压之’。犀高1.1米,长2.1米,宽0.8米,重约3.5吨,系用亚共白口生铁分三次浇铸而成。其状似牛,俗称‘铁牛’,昂首而卧,栩栩如生,历数百不锈不斑。”这一研究和解说一直为地方文物介绍或媒体报道采用,也有为“分三层浇铸而成”的说法。
笔者在“文革”时,因“学工”,曾习铸造,并任学校机械厂铸造车间主任。从翻砂技术看,茶陵铁牛应为一次性浇铸而成。“三层”或“三次”之说是因文物体外呈现二条稍凸出纹理所致。翻砂,先要造砂型。所谓“砂型”是“铸造中用潮湿型砂制成铸件模型,把铸件模型用一定的方法埋在砂子里,然后取出,模型在砂中留下形状相同的空隙,就是砂型”。一般简单铸造,砂型(俗曰外壳)分解为二,再合之浇铸。铁牛的铸造,是先制成木质、或泥质、或石膏质等一兽形实物,埋在砂子里,造型,但实物曲折多,一次性、直接取出难,只好将外壳模型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然后取出实物,将外壳再三合一,成一整体去浇铸。由于模型三合一,合之处出现了小缝隙,铸成后就显出二条细纹理,好似呈三层或三次而浇铸而成。铁要到一定的高温才能化作铁水,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凝固。若分“三层”或“三次”,铸件就必须銲接,而该文物为一整体,未见銲接痕迹,且仅见牛颈部下有一最长处为22公分、最宽处为12公分椭圆形浇铸口,深为18公分凹入处,就只能是一次性浇铸而成。若分三次或三层必是三凝固之铁物銲接而合成,此实物不符这些情况。铁牛外表光滑乌亮,而一般翻砂物外表稍有起毛,手触有明显粗糙感,是如何处理的呢?笔者在为县电影院翻制椅架时,要求所聘华中工学院毕业的蔡工程师做到这一点。他说,像铁牛这样的工艺水平我们今天还达不到,故至今无解。有人说这是数百年经人抚摸所致,而实物所见,颈下部、腹部外表也基本上如此,故说不通。可见茶陵先民在南宋时期的铸造工艺已堪称一绝。正因如此,茶陵铁牛才与“茶陵古城墙”并列为国家级文物而受到保护。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0-09-06 15:31:00
2012-12-29 09:42:36
2012-12-29 09:42:05
2010-09-06 15:30:16
2018-12-27 17:36:25
2012-04-27 08:49:50
2012-10-13 20:35:52
2017-07-13 10:47:3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