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诗词歌赋 >> 诗 旅 株 洲(一) >> 阅读

诗 旅 株 洲(一)

2019-05-30 10:29:21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36

 

文/胡栋华                                                                                                                              
  中国先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形成了延绵数千年碧波荡漾、浪花飞溅的诗歌长河。古人云:“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西哲说:“写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故一地之诗歌兴,则一地之精神旺。诗歌不灭,则人文不萎。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千百年来,云水苍苍的株洲大地,孕育了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培育了灿若星月的才俊志士,吸引着各方文人雅士来此游历,发思古之情,兴革新之志,叹民生之艰,畅知遇之欢,观风物之盛,惊山水之奇,或诗,或歌,或词,或赋,或联,留下诸多珍珠般的文字、锦缎似的篇章,沁人肺腑,涤人胸膛,引人遐思。
  诗歌之河,有两条支流,一曰“劳者之歌”,一为“文人之吟”。庆幸的是,这两股清泉都曾在株洲之地泛起过涟漪波光。
  “千里顾盼间,胜感无与俪。”清代诗人袁景辂所深情赞叹的这片土地,因为安寝着中华民族的始祖,而让我们倍增依恋之情;承接中华文明最原初的烟火,涵育着最质朴的歌声。从《制万物》《燕花歌》《耕牛歌》等古歌,《打夯号子》《铁匠歌》《漆匠歌》《瓷工歌》等劳动之声,《十杯酒》《和气歌》《五更劝夫》等生活的吟唱,到至今仍缠绵于炎陵山间的2000多首客家山歌,氤氲着醇厚的泥土芬芳,延伸着强韧的生命脉络,至醴陵《思情鬼歌》,为其余韵:
  (女)我哩满哥哥鬼(呃)(男)(呵呀)
  (女)昨日搭个信(哪),害得你哩妹妹(那呀哎子哟呵)眼望穿(哪),你只鬼(也),
  (男)(哎呀)我哩妹妹鬼(呃),(女)(呵呀)
  (男)莫挂心(哪),咯只几日(叽)(那呀哎子哟呵)有事情(哪)。你只鬼(也)。
  临清流而赋诗。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和杜甫先后徜徉于株洲大地,行吟于湘江之上,无疑是株洲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屈原,这位从权力中心被排挤出来的君子,没有悲愤地逃往他国去追求个人的腾达,而是孤苦地流连于湘楚故地,流放湖南18年,足迹西至怀化,南及永州,在其溯湘江而上,“往乎南嶷”的路途上,也曾踯躅于株洲,其五女逝于湘江边的霞湾。这片山水,也便化作脉脉情愫,流淌于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里了。
  唐大历年间,杜甫,于生命的最后时光中,老病孤舟,凌波而来,见“峭壁临江,峻石嶙峋,古寺凌空,美不胜收”,首赋《次空灵岸》,有“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之奇思,再吟《宿凿石浦》,有“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之忧叹,继而《早行》、《过津口》、《解忧》、《宿花石戍》、《早发》、《次晚洲》、《遣遇》,共九抒其怀。《遣遇》一诗,是那个动乱时代的悲情素描:
 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石间采蕨女,鬻菜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诗人晚年的代表作,诞生于株洲,乃株洲之幸。但百姓家破人亡、村落十室九空的悲凉现实,也发生在唐末的株洲,又何尝不是株洲之痛!
  与诗圣的这首现实主义诗作相呼应的,是南宋时期,一位醴陵士人所作的词《一翦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
  说着经量,便要经量。
  那个臣僚上一章,
  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
  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词人虽名不见经传,词作却堪称一绝,形象而幽默地揭示了宋理宗年间,南宋王朝对外一味屈辱求和,对内不断加紧压迫,重新丈量田地,加重摊派税收的现实。
  公元1273年,另一位最著名的悲愤诗人文天祥,在元军陷落襄阳,国已不国、民不聊生的形势下,满腔忧愤地来到株洲,先是《与友人载酒游湘江》,一番“橹声人语小,岸影客心长”后,再与友人惆怅地《株洲送别》:
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
雁去燕方留,白云迷草岸。
  其为国为民、劳累奔波的一生,已体现在这首吟就于湘江之滨的小诗里了。
  在抗元宰相文天祥浮舟株洲之前,至少有三位南宋的抗金名将,也曾戎马于此。公元1132年,足以与文天祥同辉的抗金主将岳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领8千岳家军,在茶陵、炎陵一带,先后征战3年,虽不曾留下《满江红》那样壮怀激烈的诗篇,却有“光泉”石刻和多处墨宝存世,展示出一位胸藏韬略、满腹经纶的名将风姿。
  公元1155年,同为“中兴四将”的刘琦,“任潭州知府”,“复帅荆南府”,倥偬之余,游历株洲,奋笔题壁于《资福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豪迈之情,溢于墙表:
迅扫妖氛六合清,
匣中宝剑气尤横。
夜观星斗鬼神泣,
昼会风云龙虎惊。
重整山河归北地,
两挾圣主到南京。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管滔滔问姓名。
  另一位抗金名臣胡铨,既豪情干云,也铁骨柔情,既能写诗,还能作画,其《题自画潇湘夜雨图》,以飘摇之国势,潇潇之夜雨,更添深愁:
一片潇湘落笔端,
骚人千古带愁看。
不堪秋著枫林港,
雨阔烟深夜钓寒。
  在得罪投降派秦桧,被贬广州十多年后,胡铨回京复职,路过株洲,饮于胡氏庄园,以诗赠歌妓黎倩:“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不仅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艳情的典故“梨涡浅笑”,也引发了几年后莅临此处的大儒朱熹“人心惟危”的深叹,并在墙上题下那首著名的诗歌,提醒人们要时时克制逾越理性之外的欲念:
十年浮海一身轻,
归见黎涡却有情。
世路无如贪欲险,
几人到此误平生。
  除这些舞文弄墨的民族英雄外,更有威名赫赫的将军,也曾在株洲大地上纵横驰骋。汉有马援驻军渌口;蜀有张飞拴马朱亭,黄忠镇守攸县;唐有李靖失魂醴陵,尉迟敬德驻扎太屏山,黄巢屯兵狮子山;清有吴三桂克敌大胜岭;元末明初有徐寿辉、陈友谅进军攸县;清有洪秀全、肖朝贵攻克茶陵。近有叶挺大捷于醴陵泗汾,朱德、陈毅克敌于茶陵高陇。这些金戈铁马之声,风云际会之势,何尝不是另一种更为铿锵的诗行呢?
  平平仄仄也罢,铁马冰河也罢,都曾如此把株洲吟哦成风花雪月之地、兵家必争之城。幸乎?悲乎?天地人心!
  株洲作为湘赣故道上的要津,引来历代文人络绎的脚步,形成了一条比湘江水道更为繁盛的诗歌之路——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明清,花开百里,香飘千年。
  唐诗,是中国文学大花园里最艳丽的花朵,其缤纷绚烂,也随着诗人们坚毅的步伐、落寞的背影,在株洲这片远离庙堂的土地上摇曳生姿。
名列“初唐四杰”的骆宾王,避难于炎陵期间,曾《漫成一首》,于孤独的逃亡路上,仍不失去其豪情:
从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
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
  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以一首《夜渡湘水》,勾勒出株洲自古鱼米之乡的特质: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贬谪岭南的刘长卿,也曾《湘中纪行》,在株洲的空洲《江中对月》,秋夜的江水之上,曾飘荡其灰冷的心意:
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
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
  写下《征妇怨》的张籍,也在株洲感叹过《行路难》,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再次品读,也不忍唏嘘:
  湘东行人常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在醴陵的唐兴寺感慨道:
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
情知老僧辈,未必恋山关。
  “居住沅湘,崇师屈宋”的李群玉,也曾独行于《醴陵道中》,并抒其抑郁之怀:
别酒离亭十里强,
半醒半醉引愁长。
无端寂寂春山路,
雪打溪梅狼藉香。
  自幼年就“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韩偓,避乱醴陵一年有余,为诗甚多,其《靖兴寺杜鹃》,在众多吟诵李靖和红拂凄美爱情的诗篇中,最让人动容:
一圆红艳醉陂陀,
自地连梢簇茜萝。
蜀魄未归长滴血,
祗应偏滴此丛多。
  矗立在湘江边的株洲名胜空灵岸,自从被杜甫一番吟唱之后,名声更著,引来唱和不绝,以唐朝诗人张叔卿的《空灵岸》最妙:
寒尽鸿先去,江回客未归。
早知名是幻,不敢绣为衣。
  宋代是最风雅的一个朝代,这种风雅也随着宋代文坛几位巨擘的羁旅吟哦,郁郁于株洲大地。
  先有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驻足茶陵,曾感叹灵岩:“广长可坐三千客,今古惟留十八尊。”并游《云阳山寺》:
卧对江流思往事,
行穿云岭扣禅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
山鸟常啼挂月枝。
  继而,“南宋四大诗人”中的两位先后莅临株洲。写过两万首诗的杨万里,其曲折蜿蜒诗路就有株洲的一段旅痕。在《将至醴陵》时,诗人的感悟是:
寒从平野有,
雨旁远山多。
  这又冷又湿的感觉,或许只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漫漫旅途上一个疲惫的侧影。只是不知,他那首最好的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作于浙江德清的新市,抑或湖北京山的新市,还是湖南攸县的新市徐公店了。
  公元1173年,那位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的范成大,也踏着旖旎的春光而来,在《初入湖南醴陵界》后,欣然于“一春客梦饱风雨,行尽江南闻鹧鸪。”在《过醴陵驿》时,目睹过“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的无边春色,在溯湘江南下前,又作《楮洲道中》一诗抒怀:
烟凝山如影,云褰日射毫。
桃间红树迥,麦里绿丛高。
客子叹游倦,田家甘作劳。
乘除吾尚可,未拟赋离骚。
  可见,株洲至迟在南宋就有了一个特别生态的名字——楮洲。
  另一位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终生布衣,浪迹江湖,泛舟株洲时,其《九日楮洲舟中》透露出诗人看似浪漫实则愁闷的心绪:
人向饮中言我乐,
谁知笑里是吾愁。
  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刘克庄,则在从江西入湖南的路途上,“新吸潇湘入肺肠”,入住《醴陵客店》后,挥毫写下慷慨的诗句:
市上俚音多楚语,
桥边碧色是湘流。
直南乡国三千里,
目送羁鸿起暮愁。
  与文坛大家们纷至沓来相映成趣的是,几位理学大师也曾与株洲耳鬓厮磨,留下缕缕佳话。公元1167年,是中国文化史上风云际会的一年,大儒朱熹不远千里而来,与湖湘学派巨子张栻,在岳麓书院举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之后,把臂同游,历衡湘,拜南岳,过醴陵,于株洲话别,以诗歌相酬: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楮洲。
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其争于道而深于谊的君子之风,千秋之后,让人如饮醇醪,岂不让那些争则口沫四溅、论则青筋暴突、继而明枪暗箭、终则不相往来的当代学人们深愧乎?
  27年后,张栻已逝,朱熹以荆湖南路转运使知潭州,掌岳麓书院,重游故地渌江书院,揽镜自照,不觉年华已逝,喟然于诗:
苍颜已是十年前,
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
且将余日付残编。
  一位真正的大师,勤勉、奔波、严谨的一生,了然于镜,动人心弦。
  奇巧的是,两位理学大师的老师,也曾诗姻株洲。朱熹之师、著名理学家刘子翚,有《送六四叔之茶陵》诗云:
潇湘万里客愁远,
鶗鴃一声春事阑。
  张栻之师、湖湘学派创立者胡宏,在茶陵的洣水河畔,也发出寂寥之叹:
孔圣去矣不可见,
野人有歌谁复听。
  几百年后,几位明代的思想大家,继续先辈们探索的步伐,留痕株洲。那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罕见的能立功、立德、立言的通儒,成就冠绝中华、影响及于日本的大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后,疲惫地往返于繁华的京师和僻远的贵州之间,有幸在三年内,两过醴陵,两宿于寺,留诗四首,其《过靖兴寺》云:
老树千年惟鹤住,
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
别作人间境界看。
  其跌宕起伏、令人惊叹的人生,已然化作心间的禅意了。
  继之,明朝著名理学家邹守益,游历攸县仙人桥:
终当结草庐,赤脚踏琼瑶。
  明朝中后期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题诗醴陵小沩山寺:
华阁夜深悬海月,
竹房秋静绕村烟。
  中国思想史上另一座高峰,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的王夫之,常年隐居于比邻株洲的石船山,也曾诗赞攸县宝宁寺:
东山只履归何日,
草软烟柔一杖藜。
  唐宋之际,是中国诗词与株洲最早的蜜月期,其芬芳之气上达朝廷,幽通寺院。唐有太宗《题酃渌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宋有孝宗《题皇雩山》:“手攀枯木身忘俗,口吸清泉骨欲仙。”?最高统治者对株洲的眷顾,在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身上再次彰显,其发达之前,题醴陵皇觉寺一诗尚可存疑,待君临天下后,给茶陵进士陈凝所写的那首诗,却情真意切,堪与毛泽东赞彭德怀元帅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遥相呼应:
昔日江湖散客,
今朝我国名臣。
借问谁家之子?
茶陵东山陈凝。
  佛界空灵万物,株洲山水却有幸入其法眼。唐代著名诗僧僧护国题醴陵王仙观:
王乔一去空仙观,
白云至今凝不散。
  唐末著名诗僧释齐己咏醴陵明月山云:
山称明月好,月出山偏明。
要上诸方去,无妨半夜行。
  释齐己更有写于株洲的悯农诗《耕叟》,堪与杜甫《遣遇》一诗相表里。来自民间的疾苦之声,不仅长留于杜甫这样深情眷顾现实的诗人之怀,也越过了寺院的高墙深院,直抵那些慈悲心肠,读来更令人凄恻: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
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
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
官仓鼠雀羣,共待新租入。
  宋代诗僧释简显咏茶陵《百丈山》一诗,既呈现出宋诗的理性,也盎然着禅诗的意趣:
百丈潭中晴亦雨,
三蛟洞内热犹寒。
观音山下泉千窍,
蜀帝祠前玉一湾。
  暮鼓晨钟,传至清代,曾剜臂燃灯供佛的清代著名诗僧八指头陀,在壁立湘江边的株洲名刹空灵寺,与一千多年前曾四次游览此地并以诗抒怀的杜甫隔空唱和:
杜老留题去,征帆又此停。
水痕侵岸白,岳色向人青。
檣燕飞何处?江猿不可听。
怯来一凭眺,落叶满空亭。
(责任编辑:易小斌)
相关文章
2010-04-18 22:04:21
2016-09-08 21:30:53
2016-09-08 21:30:18
2018-12-27 17:54:14
2013-05-10 18:14:01
2016-01-10 10:52:30
2016-01-10 10:48:36
2011-04-21 23:37:3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