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揽胜觅踪 >> 鹿原与界首 >> 阅读

鹿原与界首

2010-03-08 19:07:4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609

鹿原与界首

彭雪开

(一)

想了解鹿原镇的情况,在王家渡集镇上,霍老陪同我找到了老师的家。

老师!”霍老尖着嗓子,大声喊了一声,还是无人答应。屋里空落落的。霍老用力一推那门,“吱~呃~”一声,像一支箫声。半响,在里面走出一个老人,方脸,秃头,宽阔的前额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玳瑁架子,那鼻梁架上,缠着几层白胶布。这么大的眼镜,恐怕是单独定做的吧。这副老花镜,戴在别人头上,是逗人笑的,戴在罗老师国字形的大脸上,还是挺好看的。

老师从门里憋出来,见到老朋友,“啊”了一声,伸出巍巍颤颤的大手,紧握霍老的双手,左看一下,又瞧一下,声音低缓地说:“霍老弟!你还是原样子呵!”又指指脑袋声音低沉地说:“83岁啦!耳朵不管事啰。脑子也糊涂了。”不过,从尔后的交谈中,老师的思维还是清晰的。

老师介绍:鹿原镇于199612月,由原王家渡镇,塘田乡和三河镇河光村,合为鹿原镇。1952年王家渡乡成立,后改为河西乡,直到1987年,河西乡才改为鹿原镇。塘田乡是1950年成立的,直到1996年,才并入鹿原镇。在老师的记忆中,王家渡在清初叫五家渡。因元末明初,这儿很荒僻,只有罗、刘、张、王、谭五户人家居住,就叫“五家渡”。清乾隆之后,王姓人口渐多,势力渐大,就把“五家渡”,改名为“王家渡”了。据说当时还打了官司,因王家有人在外地为官,官司没打赢。尔后,官府就录此地名为王家渡。清乾隆年间末,又改名为甲南市,直到清同治年间,清末民初,又复称王家渡。王家渡,甲南市旧时都属康乐乡。清光绪《湖南通志》就已录“王家渡”地名。清道光五年(1825,渡口改建石桥,渡废。

两位老人告诉我,将炎帝陵所在地,改名为鹿原镇,是有根据的。据有关史料记:相传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是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过渡到农耕时期的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远古传说中的代表人物,称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据《帝王世纪》、《路史》等史书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已,又曰女登,为少典正妃。相传一天她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即烈山,今湖北随县)一石室而生炎帝。炎帝部落及首领,长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姜水),由于功绩显赫,尊为人皇。因以火得号,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建都山东曲阜。相传炎帝在位120年,“至榆网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崩葬长沙茶乡之尾(今湖南炎陵县鹿原坡)。老师说,鹿原坡,又叫鹿原陂、炎陵山,古称白鹿原。相传古时这儿山环水绕,森林茂密,常有野鹿照影于此深潭中,嬉闹饮水,其间又多见白鹿,古人认为此地吉祥,称其为“白鹿原”。清乾隆年间,移民渐多,又在此处筑陂引水灌田,便称为“鹿原陂”。宋乾德5年(967,认定炎帝逝后葬于此,建庙祀之,后经元、明、清官方两次修葺,多次奉祀。明清两代,炎帝陵、王家渡一带属康乐乡。民国23年始设炎帝乡、鹿原乡。1950年又置炎陵乡。尔后炎陵乡域,几经变更,直至1996年才改称古名“鹿原”镇。镇政府设王家渡镇。

老师说一阵子,又要停下片刻,扶一下老花眼镜,接着喝一口茶,声音低缓地说着炎帝陵祭祀的事。老人说官方祭陵,是很讲究的,给人的印象是大官多,人多,很讲究古礼和祭祀仪式,有乐鼓队,有祭旗队,有歌舞队,还要念祭词,祭词或是四字句或是四六骈文句,文绉绉的,很多人听不懂,唯有几十响朝天铳的声响,给人深刻印象。解放前民间前来祭祀的,多是一些中老年男人,也有领着小孩来的,全家来的很少,妇女、姑娘们极少见到。来者多是茶陵、安仁和本县的,江西附近几个县也有。一般是清明节和冬至节来。来时先要献上活猪活鸡。解放前,前来祭祀的男人,腰间别着一个2尺多长1尺圆的篾篓子,里面装着一只小猪仔,十几斤大小,或一只公鸡。来到大殿前,先取下小猪仔或公鸡杀祭,然后将牲血洒在香火炉前,点燃香火,蜡烛,再抽签问卦。一拜,二拜,三拜,还不够,还要跪拜磕头,十分虔诚。1950年之后,就很少见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传统,又恢复了,仪式简单些,多是杀一只活鸡来祭祀炎帝神农氏。

老师告诉我,他家世居此地,小时跟着父亲祭过几次。后来参加工作,又是人民教师,想参加祭祀,也不敢了。现在还是好,能够让人祭奠先祖了。现在我们已跨入盛世的门槛了,国家逐渐富强了,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富裕了。个人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大了。这就好啊!可惜,我们年纪大了,活不了多少年了。10年,8年,说不定。还是你们年轻人,赶上了新时代。老师说着说着,有点伤感的调子了。我忙转开话题,说他活过100岁,不会有问题。霍老也笑哈哈地说:过百岁生日那天,等着我来喝你的寿酒吧!说完,我们仨人都笑开了怀。窗外,一棵香樟树上,突然一只喜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霍老笑笑说:你家又有喜事了。老师笑笑:“你们俩不就是贵客么!”我们仨人,都乐了,发出的笑声,仿佛三支山歌的合唱曲,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久久不曾停歇。


(二)

北宋时,茶陵设驿道。据1993年《茶陵县志》记:明万历24年(1596)增设递铺。驿道分两路,西路从州城出发,经山口铺、文坊铺、寒婆铺、黄石铺、蓼塘铺、珠玑铺,至攸县城90里;南路经头铺、界桥铺、大乐铺、管塘铺、砻下铺、肖家铺(文章桥)60里,至安仁县城95里。清光绪33年(1907),驿道废止,开办邮政。界首,古称肖家铺,明洪武20年(1387),首设界首坊,由此得名界首。

“铺”在湘东语言系统里,是个多义词。首先是指驿站。这驿站是官方开办的邮政通道,不理民间邮政,专以马匹人力传递官方文书,十里一铺。实际上是一种可供官员、驿员,替换马匹、人力和提供粮草、食宿的接待站。清末邮政官民兼顾。其次,在明清时,也指乡村的伙铺(饭店),这些伙铺,大都开设在乡间要道和村镇、集市之中,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比较发达的地方。伙铺,多为商贾开设,提供食宿;再次“铺”也指开设的商店(门面、商铺、铺子),多在市井之间,街巷之里。界首的驿站,又称肖家铺。大约那时有肖姓,在这儿聚落为村集,又在此村镇内,设有递铺,故名。

肖家铺,在县内很知名,我想看看它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界首村张主任,长得壮实,说话实在。他告诉我,他只晓得关帝庙遗址、李家巷老街、肖家亭(翘角亭),肖家铺在何处,搞不清。之后,他叫我们喝茶,又拨通了罗老师的电话,叫他赶快过来,有急事找。片刻,老师就到了。这是个头发稀少,又黄又瘦的老人,个子不高,但很健谈,是《界首镇志》的主编,又是个爱读书又善写作的乡间贤达。他告诉我说,以上这些名胜古迹,他一清二楚,老师您想了解这些,我带您去吧。之后,我们3人,就穿行在古韵依依的遗址之中了。

穿过一条大街,就见一个大坪,有几栋老屋,是1952年那时建的乡政府机关、供销社、肉食站。这些老房子,显得很破旧了,有些房子里面,还住了人家。不过,这些老房子,1979年以后,都卖给居民了。从大坪拐进一狭窄的老街,两边有不少清代建筑,民国时期也不少,都是清砖乌瓦木板楼房,大都住了人。这就是老街市其中1条小巷子了。据1993年《茶陵县志》记:界首坊,建于明洪武20年(1387)。明代之“坊”,又称坊场,唐代称之街巷,唐末五代时,又泛指手工业作坊聚集之地为“坊”。到了明代,“坊”实际上是村集镇和集市的代称。清代又泛指“市”。这说明至少在明洪武年间,这儿就有集镇、集市了。界首老街不宽,仅2米多宽,中间铺有厚青石板,两旁铺筑鹅卵石,街屋旁铺有用大青石板封盖的下水道,家家户户,出门就是街。到了界首老墟场(集市),街道突然列开三角口子,丁字路口上,有一用小卵石砌成的小圆堆,据说是用桐油、石灰,拌有鸡蛋清筑成的“墟胆”。这是镇墟之宝,里面从马田墟的中心点,弄来一块泥土,埋在这“墟胆”里,以求市场兴旺。这马田墟,据界首村几位老人介绍,是永兴县著名的古墟场,古名鸦鹊铺、泰来圩,明初建墟场,应早于界首墟场,故界首建墟场时,就取马田墟之“土”,以示新生并企求墟场兴旺。从此后,这界首圩,渐次以“墟胆”为中心,沿丁字路口,各朝三个方向发展,上接肖家铺,下接李家巷,形成清末民国时期的大集市。

现在的肖家铺呢,只剩下一排公家的老房子。老房子旁边有石板道,中间铺筑青石板,两旁筑有卵石通道,据老师介绍,这就是明清时的官方驿道了。从一排低矮的红砖房,拐进去,有一低缓的山丘,山丘之上较平整,约有5亩地大小,旁边有青石板筑的路巷,也有一些用砂子、糯米、石灰、桐油筑的地基,据说这就是当年递铺房子的地基了。如今这儿建有一栋民房,民房左侧,又见古驿道的遗迹了。这个古驿站,选址还是有些讲究的,抬头一望,四周低缓,有宽大的山体,山体之下,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了。驿站官道有三个方向,东达江西,北上茶陵县城,南下安仁。这样的地方,古人谓之“交地”,是设置古驿站理想的场地。从古驿站经肖家亭和一古石拱桥(现已改为平板水泥桥),可直达安仁。

左拐到丁字路口,直往里走,就是李家巷了。这里的房子多是清代建筑,民国和1949年以后建的房子,也不少。清代建筑,大都古旧腐朽得差不多了,封门落锁,无人居住,剩下一些雀鼠,在这儿窠居了。民国时建的楼房,大都居了人家,有几户已翻修一新,变成现代的小楼房了,只是街道不宽,全是麻石条、鹅卵石铺筑,比老街宽一点。据说是清同治年间扩建的街道,因李家姓氏,在此聚居,故名李家巷。李家巷,显得很破旧了,老街麻石和房子,全染成乌黑的颜色,加上朝向不佳,总有点阴沉沉的感觉。李家巷长约1里余,出街口,就是1949年前,通往茶陵的一条官道了。

界首肖家与李家,估计是元末明初,从茶陵其它地方,迁居此地的。肖家与李家,老祖先后在茶陵是旺族。迁居此地后,是界首开发的首创者,其子孙大多聚居在界首周围。民国37年(1948),县政府统计,界首居民来自8省,24县,鄂、闽、浙、赣、云、贵、川、粤都有,可谓八方汇聚,致使这个茶(陵)安(仁)边陲集镇,充满生机和活力。民国时期,就成为湖南省8大古集市之一,名扬3省数县。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责任编辑:刘俊男)

相关文章
2018-01-29 22:17:59
2018-01-29 22:16:54
2015-01-06 19:07:14
2018-01-29 22:15:39
2015-01-06 19:06:36
2015-01-06 19:05:05
2015-01-06 19:04:26
2018-01-29 22:01:0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