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红色记忆 >> 见证 ——走访全国唯一红军标语博物馆 >> 阅读

见证 ——走访全国唯一红军标语博物馆

2012-12-29 09:24:3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10
文/李支国


湖南省炎陵县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红军官兵们在炎陵城乡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宣传标语。在中央、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唯一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在炎陵落成。
日前,笔者来到炎陵县,走进红军标语博物馆,用心灵感受那段红色岁月,聆听那些历经硝烟和风雨洗礼的红军标语“讲述”那不曾远去的故事。
一、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炎陵是全国留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的地方,县内保留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红军标语151处、339条、4617个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副,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这些见证革命历史的标语是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被文物专家称为无可复制的“红色国宝”。湖南省委领导多次强调,红军标语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生动的立体实物教材,是研究中国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要求尽一切可能抢救和保护好红军标语,让子孙后代了解这一段革命斗争史。上世纪50年代开始,炎陵县着手对红军标语进行全面摸底和保护。2008年9月,全国唯一的红军标语博物馆在炎陵动工兴建。在国家文物专家的指导下,采用敦煌壁画的保密技术,对红军标语进行抢救性揭取保护。目前,除了105条标语无法移动采取就地保护以外,揭取下来的234条标语,全部集中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永久保存。
红军标语博物馆位于炎陵县城中心,为主体三层框架结构,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92平方米,展厅面积65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立面造型为左右分别对称布局的三面红旗簇拥中央红五星。进门的序厅,迎面是一尊名为“号角”的雕塑。以锋火硝烟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形象地刻画了湘赣边界军民以革命标语为武器,吹响号角,唤醒工农的历史画卷,诠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真谛。馆内设有《红色印记》6个基本陈列室、2个专题陈列室,以及贵宾室、多媒体室、会议室、办公用房、文物库房等。收集的234条红军标语原件,按照书写的历史时期陈列展出。展馆内还有苏区其他革命文物、民俗文物1300多件。博物馆还利用现代电子声光及多媒体技术,模拟当年书写标语的场景,还原历史,使得博物馆兼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参观、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等多项功能。
二、大俗大美的珍贵遗产
红军标语是红军宣传的重要手段,写下的是当年中国共产党的纲领、革命的信念,以及工农群众的呐喊。年近七旬的炎陵县文史专家张观怀先生认为,红军标语在当年的革命岁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旗帜作用,红军标语一出现,老百姓就知道红军没有走,红军还在身边。二是号角作用,红军的标语就像一把号角,只要这个号角一吹响,人民群众就踊跃地集合在革命的旗帜下。三是投枪的作用,红军标语像一把把投枪,插到敌人的胸膛上,起到了打击敌人、分化敌人、瓦解敌人作用。”
陈列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的红军标语,时间跨度从1927年到1938年,部队署名单位66个,宣传内容广泛,很多历史事件都能从这些标语中找到印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军阀和土豪劣绅的罪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等,不同时期的标语,反映出革命工作的阶段性重心。这些红军标语既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实证,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珍贵遗产。
强烈的革命感,质朴的艺术美,是红军标语最显著的特色。
“不革命的不分田地”,“不劳动的不准吃”,“三民主义是狗屁、共产党是真的革命”,“杀尽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及一切反动派。”红军这些标语内容直接,语言直白,言简意赅,宣传的是老百姓的利益,真正做到了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关心的事,让人看了印象深刻,也易为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
“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有田分穷人才(有)饭食。”这条标语中,有饭“食”的食字是客家话,就是“吃”的意思。当时炎陵全县大部分人是客家人,可见当年红军在书写标语时,已经非常注意结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
漫画标语“国民匪党”,红军战士用漫画的艺术形式,别出心裁地将“国民匪党”这四个汉字,进行变形处理,组合成狗的模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体现了红军标语的大俗大美。
“想当年剥削劳苦工农,利中生利好是好;至今日斩杀土豪劣绅,刀上加刀痛不痛?横批:阶级斗争。”这条对联式的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四团,于1933年8月书写的。当年红军就是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和形式,阐释抽象难懂的革命概念。
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标语,都是红军在当年物质条件极为困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书写而成。当时用笋壳或者棕壳作笔,书写的材料有石灰、墨汁、燕麦、土红粉。这些标语,有的写在墙上,有的写在门板上。还有一些标语写在竹片上,顺着河流往下漂,以便对下游的白区群众进行宣传。
三、血脉深情的历史见证
穿越历史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砺,红军标语作为一种特殊文物在炎陵得以大量保存,这些红军标语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同人民群众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感。
“保巩红区,发动群众”这条标语,是湘粤赣特委书记兼游击队支队政治委员的周里在大院农场与赤卫队员石世林一起写的,这条标语的书写和保护背后,是一连串令人感慨的故事。
周里当时看到石世林经常晚上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出去捉泥鳅,他就想到一个办法:要石世林准备捉泥鳅的工具,自己就跟在后面,假装一起去捉泥鳅,实际上是去秘密书写红军标语。
敌人在墙上发现了标语,放火烧了石世林的房子,还把他关进碉堡严刑拷打半个月。受尽折磨的石世林逃出大院,等敌人撤走后回家一看,房屋的上半截墙体已倒塌,所幸写有标语的半截墙体还在。
后来老石回家修整房子,砌房的师傅建议把旧墙挖掉,重新筑新墙,石世林不同意,他再三交代师傅:墙要留下,不是省钱,是要留红军标语!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炎陵人民与党领导的红军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标语。在和平建设年代,这些历尽劫难得以幸存的标语,人民依然不遗余力地守护它。
红军标语博物馆旁边,有一座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江家试馆。这里曾经是江西人聚集的会馆,也是炎陵发现红军标语最多的一幢房子,保存红军标语25条,因而被人称为红军标语楼。这幢旧房子,曾居住着两户三代二十几口人,因为担心墙上这些红军标语会损坏,几十年来房主一直未对房屋进行翻修改造。如今,这座“红军标语楼”已经“搬”进了红军标语博物馆内,原先书写在这里的标语也全部被揭取下来,按照原样在展馆内复制“再现”。
目前,红军标语博物馆已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成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大学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军留下的标语,作为红军留下的宝贵遗产,将与红军标语博物馆一起,永远扎根老区炎陵,成为世代相传的宝贵民族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卫华)
相关文章
2012-07-20 16:17:02
2011-04-21 23:19:09
2011-04-21 23:18:18
2010-09-06 15:20:41
2018-01-29 21:50:24
2011-04-21 23:17:29
2018-01-29 21:49:03
2011-04-21 23:16:2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