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才安
攸县皇图岭镇高枧村的涵佳山,是一处较为偏僻的山村,人称将军宅第,是民国将领丁德隆的故居。这里四面环山,远离闹市,环境优雅,他自撰一联嵌入“涵佳”二字曰:“涵养天地正气,佳承济阳宗风。”
丁家祖辈务农,其父丁霁堂为人勤奋聪慧,读书不多,为了使农家孩子能识字习文,在家办了一所私塾,童年岁月的丁德隆,便在自己家里接受启蒙教育,后逐渐成为一位民国将领。
《攸县志》“人物篇”中记述了丁德隆的身世:“丁德隆(1903—1996)字冠洲,高枧涵佳山人。民国十三年(1924)从长沙育才中学考入黄浦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连、营长,参加东征和北伐。民国十七年(1928),升任第一军一师六团团长,民国二十年(1931)任独立旅旅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升第七十八师师长。参加过蒋桂、蒋唐(生智)战争,中原大战以及‘围剿’红军,授少将军衔。‘七七’事变日寇入侵后,在家养病的丁德隆受蒋介石电召,决心抱病杀敌,除告慰高堂外,自立遗嘱,以示子侄,抱定为民族求生存准备牺牲之精神,即日启程北上,率部参加淞沪、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结业后任第一军军长,次年调任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七军军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升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次年晋升为中将。此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中央训练团将官班主任、副教育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当选为‘国大’代表。次年,任第六绥靖区副司令。民国三十八年(1949),任湘赣绥靖区副总司令,旋随蒋介石去台湾。丁德隆会武能文,尤好《周易》,著有《易经原理》《道性真理》《心物一元观》等。”
丁德隆出身清贫,在兄、姐五人中,数他年小,五岁丧母,少时离家,出抚给贺姓为子,才使他享受到了初等教育,但总觉得改姓更名,寄人蓠下,身不由己,19岁投笔从戎后认祖归宗,恢复原来姓名。后来他在军界逐步擢升为三十七集团军中将总司令,享受上将薪级待遇,高枧禄田大祠曾悬挂有“陆军上将”的匾额,可谓高官厚禄,但他始终保持淡泊人生,坚持廉洁自律的祖训和家教,这在腐败成风的国民党军政高官中,实属罕见。
据丁德隆的部属汤周干回亿,民国三十三年(1944),丁将军任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时,驻防西安市,西安办事处长丁华岳在市区选择了一处豪华公馆供他使用。丁德隆实地察看后说,国家正处艰难抗日岁月,不宜贪图享受,当即训示丁处长另选他处。丁受命后选择在西安市郊位于岐山的一栋陈旧建筑——周公庙,稍作修整后,便作为丁将军的办公机构和生活寓所。随后,司令部随员和将军全家眷属,全部挤在庙内十分简朴的5间陈旧厢房内住了下来。相比之下,当年西安的政府要员和军中将领,无不在市内占有公馆豪宅,惟独丁属例外。他曾以“诗言志”曰:“自好洁身憎薄俗,生平强项耻迎时。”由于他廉洁自律,为人谦逊,口碑较好,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攸县竞选“国大代表”时,他以高票当选为“国大代表”。
丁德隆家教较严,儒家正统的忠君理念所形成的旧观念,始终主宰着他的人生命运。农家出身的背景,使他自幼便养成了惜物怜贫、生活简朴等优良传统家风。因此,他为官数十年,身居高官显位,但从不谋取私利,以权敛财;拥兵百万,从不横行乡里,以权势压人。他外无豪宅别墅,家无田产余资,室无金屋藏娇,所以现在高枧的将军宅第,基本上仍然是父辈遗留下来的土木结构的木板平房,与普通民舍几乎一样,保持着旧日的原貌,只是后来由他胞兄丁贤卿刷白了墙体,添建了一座阁楼式的碉堡,便于丁德隆回乡时独居。
丁德隆将军宅第虽简,但他眷念故土,热爱家乡,曾促成皇山公路的建成,亲自为天子坪“皇山路局”书匾撰联,并参予宗祠修建,游遍县内名山胜迹,留下不少诗文传世。他在游广寒寨一首七律诗中的:“他日结庐娱晚景,佛经易理愿长参”诗句,充分表露出了他眷恋故土的心声。
丁德隆1996年在台湾病故,享年93岁。故人已去,宅第犹在。丁德隆生前曾作《男儿当自勉》诗一首,令人记忆犹新。诗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物过刚必折,锋芒贵能敛。名不求人知,唯有事实显。事实昭人目,岂能一手掩。烈火见真金,男儿当自勉。”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