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青云禅寺 >> 阅读

青云禅寺

2019-10-30 10:11:1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53



文/屈继元   

     
  醴陵东台集凤,即醴陵东山(又称云盘山),位于城东醴陵大桥北侧,现址在湘东医院。此山矗立于渌江河畔,林木茂盛,环境清幽,为闹市中的一片绿园。临江建有东禅寺(现改名为青云禅寺),古朴典雅,耸立于半山腰,前面就是“一桥飞架南北”的醴陵大桥,禅寺周边镶嵌上各式彩灯,夜晚看来华灯闪烁,分外醒目。
古时,这里属城郊野外,山高林密,常有群鸟栖息翔旋。相传宋时有数书生构室读书于此,后同登高科。邑人曾建“凤凰台”以作纪念,故称“东台集凤”。醴籍明朝诗人丁淑作《游东山》诗云:“入径穿云盼玉池,路无通处客多疑。包藏鱼鸟三千界,潇洒乾坤十二时。山好却怜春到早,花稠休怪月来迟。天教老子移家住,管领潇湘一派诗”。
  东台山是目前醴陵城中唯一能够体现县昔日吴楚咽喉地位的所在,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到醴陵游览的客人,从西北方向的红官窑观看现代陶瓷窑场开始,经过徒步登西山品味书院文化、游南门体察市井风俗,经石拱桥看状元芳洲,走东门上体味南方明清码头和故里老街旧巷道,再到青云山考察醴陵文脉发源的痕迹,或许就已经是午饭时间,这东台山就被开发成集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景点了。
  从醴陵大桥头远远就能看到一堵巍峨的仿古城墙,山寨的大门被设计成城门的式样。相传在远古,在三国时期醴陵属于荆州长沙郡的管辖,三国演义中刘备向东吴所借的荆州就包括醴陵在内,此后镇守荆州的蜀汉大将关羽就一直派出部队驻扎在醴陵,直到孙权夺回荆州之后。到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的时候,陈友谅一度占据荆州,专门设置一个统军元帅驻扎在醴陵,后来在醴陵城中也真的出土了一枚“统军元帅”的铜印章,年号正是陈友谅称帝的大义二年。醴陵最近的一次驻军是清朝康熙十六年,朝廷派出姓巫和姓龚的两位大将军在东台山筑起土城,常年驻守,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云南王吴三桂。所以这东台山西侧一个没有名字的山岗也就有了一个威风的名字:营盘岭。这样看来,东台山自古就是屯兵行伍的军事要地,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
  现在营盘岭上,原来乌营的演练场,随时能够根据游客的需求组织200名以上古装武士,操演一字长蛇等五六个阵法。若在平常的日子,能够看到的就只有广阔的演练场当中那枝硕大的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迎风飘扬,旗杆顶上斗大的“乌”字在上瑞高速公路的出口就能够看到。演练场的东侧还有几个景点,中间的一个半亩的平台就是号称“东台集凤”的凤凰台,在那里几栋看似随意的茅草棚却是渌江古八景之一的写照。就在这个弹丸之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宋朝,几个地方的童生(考生)结伴这里,搭起茅棚读书。后来他们几个相继登科,有的考中的状元,也有的考取了举人,一个个飞黄腾达,家道从此兴旺不衰。因此,这里才有了“东台集凤”的典故。这个典故也奠定了东台山作为醴陵文脉所在的地位。在随后的年代,聪明的醴陵人便相继在东台山下首的青云山脚建起学宫和文庙。直至今日,我们从凤凰台东望,平静宽阔的渌江款款而来,文静之中蕴含着雷霆万钧的气势。可以想象得到,在往昔这江河之中,必定有一叶叶从江西或者浏阳顺江而来的行船,间或还夹杂着几声水手的号子。据亭苦读的书生们一见,自然生出一种胸蕴百万兵的豪气;而舟中的行船人,眼见繁华的醴陵城就在眼前,心中早就雀跃着,暗自琢磨着到东门上寻找哪个熟识的相好吧。
  凤凰台的西侧是新建的东台寺,这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庙宇,妙就妙在其凭借突兀的山势,缔造了自己无上的地位。渌江河在山脚下朝南流转,过往行舟的船夫们照例要弯腰划几浆,有意无意之间不就是对这高驻岩端的神灵俯首礼拜吗?
  凤凰台的西侧有一架长长的石梯,一直延伸到渌江边上去。江滨有一块三角形的岩石,就是三刀石。而在乌营的西侧就是龚营,这是一个以后勤供给为主要职能的营寨,从那个朝代开始,这里就承担守负责寨官兵和游客的饮食、住宿的职责。满营房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人抱围的香樟树,给这里带来一份特别的韵味。建国之初,这里就是解放大军解放广州和挺进湘西剿匪的一处总后方基地,这就再次证明了醴陵作为吴楚咽喉的险要地理位置。
  东台山上衍生了各种传说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圣贤讲学的故事。
  在历史上,醴陵曾经一度成为全国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心,并营造一大批经世人才,这股学术思潮就是号称“湖湘正学”的理学思潮。这场思想交流的场所之一就是醴陵城郊的东台山。东台山树木茂盛,风水极好,算是闹市中的一处清幽之地。两宋年间,诞生了三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和吕祖谦。这三个人的影响遍及湖广数省,号称“东南三贤”。三贤之中,年纪最大的是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居住在福建省福州市。朱熹将唐朝末年以来逐步兴起的理学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独特的规范和体系,世称“闽学”,是理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朱熹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宗师”。吕祖谦最年轻,较朱熹小七岁,长期寓居醴陵城北的莱山。他的学术思想同样影响甚广,在现在的醴陵八步桥乡简家冲办起一座“莱山学院”,也就是渌江书院的前身,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张栻较朱熹小了三岁,四川人,后迁居长沙宁乡龙塘,在长沙妙高峰创办城南学院,宋乾道年起多年主持岳麓书院。张栻继承整理了周敦颐和二程弟子创立的湖湘学派思想,进一步发挥理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其思想体系号称“湖湘正学”,是整个理学系统中另外一支重要的流派。“闽学”和“湖湘正学”作为理学发展的两个流派,必定要进行交流。醴陵正好处于这个交流的必经之地上。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先后来醴陵讲学,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三贤之中最先交往的是朱熹和吕祖谦,二人曾经都在醴陵的近思书院讲学。二位理学大师共同撰写修订了《近思录》。朱熹对吕祖谦评价很高,认为其才学 “足以范俗而垂世”,用现代话说就是堪为后世楷模。二人关系应当很融洽。或许就在夕阳中,二人曾牵手沿着金鱼洲的烟雨在渌江河堤漫步。现在南门外观音庙旁的一座石拱桥就叫 “二圣桥”。
  三贤中交往最具戏剧性的是朱熹和张栻。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不惜长途跋涉1500余里,从福建专程来到长沙会晤张栻,史称“朱张会讲”。推动了理学两个最为重要的流派的交融。会讲期间,朱熹于当年秋天来到醴陵东台山,在山下的学宫讲学。当时听讲的就有张栻的弟子,后来成为南宋朝廷敷文阁直学士的醴陵人吴猎。为了纪念远道而来的朱夫子,醴陵人将朱熹的形象描摹下来,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学宫右侧的瑞渌池畔。后人又在碑石上建亭加以保护,称为“朱子亭”。当时,朱熹年仅30来岁。
  27年后,绍熙五年(1194年),63岁的朱熹被朝廷任命为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他第二次来到长沙,特意聘请自己的学生、醴陵人黎贵臣到岳麓书院讲学任教。在任期间,朱熹多次到醴陵东台山来,视察讲学,在学宫旁的朱子亭看到自己的石刻雕像,不胜感慨,当场题写了一首绝句:“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益怅然。临深履薄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这块石刻至今留在渌江书院的庭院后墙上。正是三位先贤的教导,打破了醴陵久无状元的沉闷局面。从此以后,一直到明清,尤其是清末到民国,醴陵风起云涌,人才辈出,成为当代历史上有名的“将军县”。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03-12 23:03:34
2011-04-21 23:34:04
2019-05-30 10:04:24
2019-05-30 10:03:00
2011-04-21 23:33:31
2011-04-21 23:32:18
2016-09-08 20:59:44
2016-09-08 20:59:0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