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天地会与水口打醮坪 >> 阅读

天地会与水口打醮坪

2019-10-30 10:10:3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29



文/刘留燕 

       
  打醮坪是当地人对水口镇平岗村组织活动中心所在地的俗称。其位于106国道旁,是原渣村村、板桥村、大塘村的中心地段,紧邻中村乡梅岗村,地势开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人口比较集中,这里是开展道教酬神、驱邪、祈福等祭祀活动要“打醮”的地方。清朝和民国年间,曾称这里为“大教坪”。平岗村是纯客家人居住地,“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传家宝。客家人深知,必须首先用“耕”解决生存的第一需要,然后用“读”解决仕进和社会地位问题。为此,客家人不仅一族一姓办私塾、办族学,也会联络多姓多族集资修建规模较大的学校,让其子女享有良好的教育。水口镇大塘村的平岗就有一所多姓氏乡民联合建造的百年老校——三乐学校,学校因孔子、孟子的“三乐”思想而取名。解放后,“三乐学校”依照地名改为“平岗小学”。有趣的是,当地老百姓却一直都称呼这所学校为“打醮坪学堂”,称呼这一地名为“打醮坪”,这是为什么呢?
  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历史时期,客家族群为了躲避战火离乱,陆续迁入偏僻的酃县(今炎陵县)。他们垦山开田,耕读传家,虽然生活艰辛,却也安居乐业。然而,咸丰七年 (1857年),“苗子”(当地人口中的 “苗子”说的是少数民族和奇装异服的外国人。据清同治版叶酃县志的记载,这里应该是指咸丰五年和咸丰六年两次进入酃县境内的太平军广东天地会)的进入打破了山里的宁静,其侵扰行为使得当地百姓惊恐不安,纷纷逃往深山老林。为了吓唬、驱除“苗子”,禳灾求福,当地人从资兴请来了高僧,在三乐学校的大操坪设坛祭神做法事。每三年一次祭神,每次时间定在农历十月,因为这个季节农活暂告一段落,老百姓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筹办规模盛大的祭神活动——打醮。
  打醮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本地的僧人法力不够,做法事不灵验,所以,首先得从资兴兴宁请来七位高僧,然后从中村的道任“接神”。这尊神叫“大神”,要用最圣洁的竹子编织,经过高僧实地查看后,最终选定用中村道任的竹子编织成高约一丈二的大神坐像,把“大神”从道任接到中村心田,用红、白、黄、绿、黑为主色的彩纸进行装裱,装裱完成后再把整座神像刷上桐油,增强神像的光泽度和牢固性。这尊五彩神像栩栩如生,犹如一个真实的巨人,要十多个人才能抬得动。然后再由大塘的接神队伍将“大神”从心田抬到大塘,安放在三乐学校四合院内的大操坪。四周院墙上挂满了写有求福消灾保平安语句的条幅,由七位高僧轮流做道场,实施为期七天七夜的设坛祭神活动。
  据说,后来“苗子”远远看到高大神武的“大神”,不敢贸然前行,就再也没有来大塘一带侵扰村民了。但是,打醮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打醮的目的由原来单纯的驱除“苗子”、消灾免难,衍生为祈求上天和神灵的赐福与庇佑,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感恩神明和先祖带给民众的福祉。开祭的日子必须是逢干日,因为“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法事活动的筹划组织者叫“元首”,由村民们推选德高望重、组织能力强、有文化懂礼数的人担任。整个活动期间,村民是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大塘村的打醮规模可算是很大的,从水口的仓下石一直到中村的狮形山,不但家家户户参与,甚至还吸引了江西遂川、赣州,郴州资兴、安仁、桂东等地很多民众前来参与打醮。这段时间这里熙熙攘攘,比逢墟赶集还热闹。
  在这七天期间,家家户户以及打醮现场,都是吃素,不准见半点荤,凡是来者,都有斋饭吃。整个打醮活动所需的柴、米、油、盐、菜等开销,都是由当地指定的一块公田、公山供给,其平时交由村民耕作。每次打醮活动的斋饭用油大概50斤。这50斤油首先用来煎豆腐。奇特的是,在煎豆腐的过程中,锅里的油越煎越多,根本就用不完,而且炒出来的菜放七天都不会馊。还有个 “取水”的法事程式,每天一大早,从大塘石头鼓的一口石井挑水,挑足一天用水,这口井水煮的饭也是七天不会馊。每天做道场的时间段分为早上、上午、下午、晚上。除了有七位高僧轮流念经外,还有舞龙、舞狮、武术表演。到第七天做完法事后,最后一项程式是架起火堆焚烧“大神”座像,称作“化神”“送神”。至此,持续七天的整个打醮活动圆满结束。
  最后一次打醮活动一说是1947 年,一说是1948年,解放以后就再没有举办了。
  如今,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经过翻修整新,破败的平岗小学校舍焕然一新,设施齐备,成为规范标准的村级服务中心,更是村民们闲暇之时的文娱乐园。每当傍晚,村民们都会大声相邀“打醮坪跳舞去啰!”于是,跟城里人一样,男女老少聚集在大操坪,伴着音乐,美美地跳上一两个小时的广场舞,消除一天的劳作之疲。每年的元旦晚会等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增进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情感融合。
  尽管世事变迁,但当地一带的乡亲依然称呼这里为“打醮坪”,因为它承载着当年百姓对兵荒马乱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对神灵和先祖的期盼、感恩和膜拜,对天下太平、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8-01-29 21:52:36
2010-03-12 22:03:16
2017-07-13 10:46:14
2017-07-13 10:45:16
2010-03-12 22:01:25
2011-02-06 11:34:40
2011-02-06 11:33:45
2011-02-06 11:24:0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