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名校史册 >> 石山书院考 >> 阅读

石山书院考

2012-10-13 20:15:5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344
 
文/陈安国



传统的观点认为,唐玄宗时代建于朝省的丽正、集贤书院是最早使用“书院”名称的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邓洪波先生认为,曾位于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村大觉寺左旁的光石山书院(本地文献有时只称“石山书院”)是中国民间最早的一所书院,早于丽正、集贤两所书院。查乾隆版《攸县志》和同治版《攸县志》都有“石山书院”的记载,只是记载不详。
2012年5月6日上午,笔者和门生蔡杰球驱车来到阳升观,考察了光石山书院的遗址。在阳升观1公里处的慧光寺见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这是一块乾隆二十九(1765)年刻写的碑文,碑题是“慧光寺司空真人会碑文”,最顶端勒有“江山并寿”的题额。碑文上有 “慧光寺系张公书院,为司空常读书之所”的刻文。碑文中还记载了先人捐资复建慧光寺的情况。
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云:张岜来到麒麟山(后更名司空山)后“复令家人四时应候以耕为事,将以给晨昏。山中筑坛瞻斗,旦夕诵太洞真经三十九章。” 这块乾隆年间的碑文也记载了光石山书院是司空张岜读书之所。这是可信的。在光石山书院里,张岜不仅自己在此读书长达数十年,还传道授徒。据《司空山记》记载:“司空乃蹑足登云,全家八十余口白日冲天。后至陈天嘉初,有丹阳章、马二先生来此,语人曰:‘我二人乃司空弟子也。’同入此山精修道行,至四年二月十四日功满,亦跨鹤执节升仙矣。”
据《乾隆版•攸县志》记载,江西吉安刘渤,字巨溟,曾读书攸县石山书院,梦张真人执其手书“方兴”二字,且以心心相印语之曰:“后当记忆,取吾之温泉水服之。崇祯己卯(1639)年,刘渤中江西乡试第一人,壬午(1642)年,再北上,病笃不果行,又梦张真人为之嘘咈。三日使人自攸取得水饮之,果豁然起。其后越二年,巨溟亦不知所往。”这一记载,虽然也有些神奇意味,但是也可佐证,在明清时期,攸县光石山书院仍然有学子在此求学,不仅是本土学子,也有远道而来的外地学子,说明书院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是很有吸引力的。
乾隆时期那块石碑上刻有“子员列明经举进士者莫不肄业于是”,也说明从司空升仙以后,光石山书院仍然成为当地人求学之所。唐朝天宝十三年(755),苏师道担任潭州刺史,于第二年(756)十月来到攸县,并见光石山书院“故基尚存”。乾隆和同治年间所修治的两部《攸县志》都将光石山书院与其他13所书院并列,而将建于元元真二年(1297)的凤山书院排在第一,却将早于凤山书院的光石山书院排列在第五,且就简单一句“石山书院:林奇有记,今废。”这里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当时(1871)编撰县志的先人知道光石山书院的存在,或许看到过林奇的“记”,不知是遗忘了,还是由于手头资料缺乏,就简单一笔带过了,却没能去寻找林奇的那篇“记”,将其附于志书中。
追溯光石山书院的创建历史,就要探究张岜这个人物。南齐永泰四年(498),齐明帝撒手西去,东昏侯萧宝卷登基做了皇帝。但他“政尚烦苛,内不修礼制,外不听臣谏,纵恣秽行,害虐生民”,使得天怨民怒。回天无力的司空张岜,长叹“齐国将亡”,遂“挂冠东门”,退隐林泉,“闻有胜境,虽远千里,未尝不一寻访”,希望寻求一个山清水秀,环境幽静,能求长生不老的地方,以避乱世之灾。当他来到湖南省攸县麒麟山时,即醉心于其“云岫回合,松萝蓊郁,泉源清冷”的环境,于是“倾家南来”,“筑坛瞻斗,旦夕诵《古洞真经》三十九章”,潜心修炼起神仙之术来。尔后不久的一天,忽然有一位“貌古神清,披鹤衣,步松阴”,自称是葛洪的神人前来“升坛”指点,“授以金液之诀,俾成火鼎之功”。从此,司空张岜就能点石成金,“密济贫病”了。到梁武帝天监二年八月十五日(503年9月21日),潜心“诵经修炼”的张岜,终于在“天钧铿尔,鸾鹤翔鸣”中,踏上一片从天而降的紫云,率领“全家八十余口,百日冲天”,成了神仙。由此,麒麟山改成司空山。
这个近似神话的故事,是发生近200年之后,由司空山年逾90岁的道士钟仙芝讲述,并由潭州刺史苏师道记录下来的。时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季十月,距今有1240余年了。大唐皇帝姓李,远以老子李聃为始祖,奉道教为国教,对这种修道成仙之事自然信奉重视。就在苏师道到来的前7年的天宝七年五月十三日(748年6月13日),唐玄宗“以司空全家升举异之”,下令建造规模宏敞的朱阳观作为供奉张岜的祠宇,并“度道士焚修”其中。据说,“每遇岁旱,居人祈祷,无不昭应”。于是,“十方归从,纷若云臻”,都将张司空奉为神灵。至今,攸县、茶陵、安仁、醴陵等地,仍然有“唱章(张)”的风俗——到司空山抬着张岜的神像到各地,举行隆重而又虔诚的祈祷、祭拜仪式。苏师道这次来攸县,就肩负着祈雨抗旱的任务。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德高望重的钟道士陪同下,参观了朱阳观及其附近的司空山仙迹遗踪,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司空山记》。其中记述道:“自(朱阳)观远近,司空山遗迹尚可寻访。东南嵎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猿吟、隐真、廻龙、白鹤,名称不一……司空宅在山之西,去观十一里。今殿宇有像,坛井基图,宛然在焉。宅左有石山书院,故基尚存。北一里有慧光寺,前有洗药池,池水冬温夏冷,异香袭人,掬饮可以愈疾。又十里有菩提寺,寺前有池,方广二十丈,其水亦如药池,岁旱不涸,传云司空昔常于此水沐浴,今谓之仙池。池又去三十五里有隐真岩,是司空炼药时栖止之地,故崖之左右平石之上有石臼,仅二尺许,臼底微红,犹有药气。傍有石池,广方一丈,水清如鉴,中有荷花,芳华甚异,每花开,五色相间,传云司空种荷之池也……呜呼,自司空发迹于兹,奇踪遗迹异址不鲜,若夫志学之士,栖心之人,寻访于兹,往往有遇焉。”
苏师道和钟道士所见的司空山遗迹确实充满仙灵之气,但又绝不是蓬莱仙阁,洗药池、仙池、种荷池,隐真岩皆不得视为子虚乌有,书院、道观、佛寺鼎立其中,都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因此,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必据以断定光石山书院建于南北朝时期,但玄宗时代的人称之为“故址”,其存在早于玄宗时代(713—755),即早于朝廷的丽正、集贤书院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在开元六年(718)朝省的书院还没有出现之前,作为民间书院的光石山书院就已经存在了。
唐朝诗人韩翃写过一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诗,诗云:“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诗中所言的“瑶坛”、“疏钟”满是神道仙气,写的应是与光石山一类的书院之境了。诗中李泌实有其人,李泌自玄宗天宝年间(742—755)至代宗即位(762)这一阶段,曾两度隐居衡岳等地,我们虽不能断定这首诗写的就是光石山书院,但是其中的“白云”、“斜日”、“深松”——风景秀美幽胜,几乎就是司空山的实景记录。真是“古庙尚有唐故事,断碑犹有宋文章。” (明朝王伟诗句)
清邑县令陈溥在《凤山书院记》说:“其在攸,司空山传于张岜,而鸾山凤岭则以彭天益之廷对传。” “则凤岭之名不且因张君而其传益永哉。故曰:凤岭弗及鸾山者余未敢信也。今张君诸令嗣,各以文章发名于时,荐贤书,登黄甲,一邑传为美谈。”我很赞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先生的看法:光石山书院确实是中国民间最早的一所书院。
古时光石山书院的功能主要是“设坛讲道”和“栖遁读书”,自然也还有游宴会友、吟诗作文、读书治学、学术交流等活动。张岜创办的光石山书院,对所招收的弟子,不仅传授以《道德经》为主要内容的老庄道义,同时也灌输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因为张岜本身就是从儒家官场退隐泉林的,是政治的不明,帝王的昏庸,世道的不洁让他离开昏聩的仕途的。现在他自己开办了书院,怎能不凭借这个平台来释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感悟呢?至于“读书”的功能,这是自古以来郡县庠序必然的职责。
当时的光石山书院里的学子使用什么样的教材,读什么样的书?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可鉴,但是可以揣断书院的教科书仍然是以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为主,辅之以道家的《道德经》之类。因为,张岜创建书院的目的,一是自己读书,二是会友授徒。凡授徒者,就是培养人才。从传道授业这一点来看,不管是儒家,或是道家,都要读经文,读经典。张岜选择麒麟山(今司空山)“复令家人四时应候以耕为事,将以给晨昏。山中筑坛瞻斗,旦夕诵太洞真经三十九章。”在虚坛、丹炉间吟诗、攻文字,对神仙家的道气、丹术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或体认。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静、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无战乱之忧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读书会友,讲习传道,强身健体,是何等的惬意和舒泰。
光石山书院的经费来自民间的田租捐赠。当民间社会循着“聚书——读书——聚众读书”的路径,衍生出书院这一前所未有的士人文化组织之后,官府也于唐代中期,依沿汉魏以来的故事,因袭“聚藏群书”、“校理经籍”的秘书省之责,在中书省推出了丽正、集贤书院这一全新的作为官府的学术文化教育机构。
值得欣慰的是,后唐皇帝李嗣源对当时的一所民间书院——匡山书院颁赐院额,并发布敕书,大加表彰。其称:“朕惟三代盛时,教化每由于学校;六经散后,斯文尤托于士儒。故凡闾巷之书声,实振国家之治体。前端明殿学士罗韬,积学渊源,莅官清谨,纳诲防几之鉴,允协朕心;赏廉革蠹之箴,顾存庡席……后学云从,馆起匡山之下;民风日益,俗成东鲁之区。朕既喜闻,可无嘉励,兹敕翰林学士赵凤大书‘匡山书院’四字为匾额。俾从游之士乐有瞻依,而风教之裨未必无小补焉”(《江西古代书院研究》31—32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帝发布的表彰书院的文告,标志着中央政府对民间书院的正式承认,书院从此具有了合法性,肯定了民间书院有托斯文、裨风教,“振国家之治体”的作用。这也促进了唐时书院的兴隆发展。
两宋时代是中国书院鼎兴时期,作为最早的民间书院——光石山书院其变化如何,因史料缺乏,难以悉知。但宋代有奉敕修阳升观之盛事。据宋程元佐《阳升观记》所云:“政和二年,天子览图籍,异其事,悯其风迹皆废,而晦匿于无闻,乃诏漕臣程元佐,相视弊陋,革而新之。于是鬻度僧之符以储金,因采山之民以市材,斩芜凿荒,补薄增卑。踞巨阜而临清流,飞观列峙,修庑环翼,有名者皆有祠,有籍者皆有祠。不费于公,不扰于民,不诿于有司,而宏敞奂丽,凡一百有十楹。经始于春三月,至秋九月而乐成。诏易名‘阳升’以贲其祠,加号‘冲升’以崇其道,赐太洞真经,以显其迹。”曾经得到过宋朝皇帝青睐,崇宁年间(1107—1106)做过太学博士的彭天益(攸县人)所写的《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也记述过这件事。大观(1107—1110)初年,彭天益因上疏言权奸蔡京误国,不为朝廷所纳,年五十致仕,退居司空山。彭天益在司空山是否也办过书院,史料不详,但他在司空山撰写过许多诗篇,积集为《瑞麟集》,从中可见他隐居司空山时,也从事过以诗会友的交游活动。
据《楚攸廖氏九修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记载,元仁宗延佑时廖元可(生于元至元年)戊子年(1314)自衡山迁往攸县阳升观,卜居麒麟山下,也就是今天的大觉寺旧址。其《廖氏三修序》曰:“此山旧缘紫麟游食得名,迄南齐真人张司空于此养素飞升后,遂易名司空。而麟山之名仍在山,有三十六峰,蜿蜒磅礴,亘数十里。而真人修炼之所,斗坛丹臼,实为今攸东廖氏族望墺区。”这段记载,说明原司空真人修炼和读书之处,至元代已经成为廖氏家族的住宅之地。而撰写这篇序言的张九钧,是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张九钧因为来攸县黄家书院讲席,“有肄业廖生昌侯,英年绩学,文笔清矫,会课多冠其曹,余心器之。因得其详其家世。”“廖生于余有问字之雅,余于廖氏又深旧之欢,乃为审阅再四,知其谱系。”可见张九钧所作序言的内容是可信的。
《族谱》上还载有一篇康熙五十年(1651)八月初二日由廖旭瑞等人签订的《施建大觉寺约》说:“司空山道场基址一所,原系世稼先祖于崇正年间将山下仙基内,坟前土一块出卖与文姓,后转卖与彭。今彭将坟前土,请天目师(僧侣名)修建道场,因后山脚下有廖姓祖坟,恐建造后,以逼明堂,彼此不安,天目师敬诣族等,求迁此坟。以便建造,并求施屋场后山脚仙基坪二丈进身其上手坡上,以便栽培围禁,成就佛地。”这份契约说明,当年张岜读书的光石山书院,而今不再是一家廖氏之栖居,还有其他姓氏家族卜居于此。虽然廖氏族谱上没有关于“石山书院”的记载,但从《麒山祠堂图》上仅有的三处文字中,却有两个含有“石”的标志物,一处是“石山冠”,一处是“石公庙”,且两处标志物相距很近。《麒山祠堂图》下面有文字解释道:“所绘麒山廖氏大宗祠堂图,原仿初修谱开基时之老祠图,已存之本陇。”言此图系“开基”之图谱,不是后世绘制。可以推断,此时的光石山书院遗址很可能被建成了“石山冠”或“石公庙”了。根据《麒山廖氏家庙图》上可以明晓,此时独立的书院已经不再存在了,而是演变成祠堂私塾学校了。因为这幅图上的第二进房屋房檐上悬挂着 “亚元”“进士”“文魁”等匾额,这是麒山廖氏的坐馆书堂了。应该说,廖氏栖居麒麟山,也受到光石山书院教化之遗风影响。据《族谱》中《邑文庠廖公成棠传》载:“邑东乡紫麒山昔为张仙修真冲举之所,生长斯土,类多奇特殊尤之质,文采风流,彬彬尔隽杰秀者,代不言乏,若茂才廖成棠先生岂非卓然最著者哉?先生英颖夙毓,岐嶷挺拔,自髫龄受书,姿记迥不犹人。年甫弱冠,即噪声黉序,本学问发为文章,洋洋乎黄钟大吕,朱弦疏越,有余音矣。望重儒林,咸以伟器”。
明代,廖氏人才辈出,有郧国公廖永安、德庆侯廖永志。清代有文学家廖燕,户部侍郎廖腾煃、工部尚书廖鸿荃、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廖寿恒等名人。《族谱》首页载有嘉庆七年十二月初九日的一幅《敕命》,敕命是嘉庆皇帝嘉奖廖翰扬之父母的。从《族谱》上嘉庆二十五年撰写的《映山先生传》可知,廖映山“勤勤恳恳以诗书为念,余乡荐掌后掌教震阳书院。”可以这样推断,在攸县,到明清时代,属于民间的书院,逐步被官方的书院替代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在县城,原先在深山中的书院也渐渐移至了县城。明朝时期由陈思立建在县治对河黄家洲附近的紫麟书院,就是沿袭麒麟山之名,也可以说是古代地处麒麟山的光石山书院在明朝的衍生。
应该说,同治版《攸县志》上面所记载的凤山书院、金仙书院、峡山书院、紫麟书院、跃龙书院、光岭书院、凤鸣书院、玉兰书院、湘南书院、黄家书院,乃至后来的梅城书院和东山书院等十几所书院,都与光石山书院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光石山书院不仅开创了中国民间书院的先河,也成为中国书院的滥觞源头。攸县县委、县政府准备在攸县文化园内兴建一所以“光石山书院”命名的书院,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倘若光石山书院能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一个地理坐标,那更是十分欣慰的盛事。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9-10-30 10:30:12
2019-10-30 10:28:43
2016-11-15 16:53:19
2011-07-18 23:56:12
2019-05-30 10:27:33
2012-07-20 16:35:21
2012-07-20 16:34:09
2015-10-15 17:56:3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