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元末明初湘东地区兵燹考 >> 阅读

元末明初湘东地区兵燹考

2013-11-23 20:20:0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834
                                        文/罗 平


数百年来,湘东地区民间一直有元末明初“血洗茶陵、攸县,带杀醴陵、湘潭”的传说,而历修县志都不见记述,致使这一问题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近20年来,经相关县市方志界人士多方考证,这一历史悬案逐渐浮出水面。
一、元末明初湘东地区确实发生过大屠杀
“血洗”,是民间口语,其实就是指战争中对民众的大规模屠戮。元末明初,因战争动乱,湘东地区的茶陵、攸县、醴陵、湘潭确实发生过血腥屠杀。元元贞元年(1295),攸县民户在3万户以上,由县升为中等州。经历元末明初兵祸后,攸县居民仅存18姓(见新市石桥傅氏族谱)。据《攸醴符氏六修族谱》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聂应铨撰《扶竹大祠记》称:“明祖鼎定,攸遭友谅杀戮,符姓一人,匿居垅砦获免,其今之德馨公也。”当时符姓男妇老幼人口约150余人,“血洗”后仅剩1人,可见杀戮之惨。乾隆版《攸县志》载:“太祖吴元年(1364),朱元璋自将伐伪汉陈理,克湖广,镇抚周兴率寨长王崇德以攸州附。时州民不满万,复改州为县。”笔者于2001年查阅县内77姓族谱,其中有44姓是洪武年间自江西迁入攸县。2003年出版的补纂《攸县志》统计,全县96个姓氏中,明初由江西迁入攸县的有74个姓氏。“血洗”后的攸县,田园荒芜,自江西迁攸的移民,可以“插标为记”,随意圈占田地。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攸县人口才恢复到23 011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茶陵境内有36 642户177 202人,而由县升州。元末明初,茶陵地处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峙争战地区,人口锐减。明初翰林大学士、茶陵人刘三吾(1313~1400)在《坦斋文集•段氏族谱序》中描绘当时茶陵“州里化为山泽,宗族化为草木,人类且澌灭。”尽管明洪武年间,明朝廷极力推行“以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但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茶陵人口才恢复到56 563人。战乱前的醴陵,元元贞元年(1925),人口增至4万户而升为中州。战乱后,醴陵仅存二三百户,土著老寨户尚存7姓478人。经过明初官府鼓励移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醴陵人口增至5 152户、31 061人。据民国33年(1944)《醴陵志》载,醴陵客籍移民后代占总人口的99%,其中元末至明代迁入醴陵的客籍移民后代约占73%。元延祐二年(1315),湘潭人口不下10万户。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围剿陈友谅残部,在湘潭大肆杀戮,全县幸存4 653户、20 053人。对此明初汪辉在《湘潭脱险志》中如此描述:“历朝鼎革,荼毒生灵,唯元明之际最惨。湘潭土著仅存数户,后之人多来自豫章。醴陵与湘潭接壤,故老相传,土著亦仅存十几户,余皆无复存在”。此后,县人多从江西迁入,经200余年休养生息,人口渐繁(据1995年版《湘潭县志》)。兵燹给湘东地区带来空前劫难。一是人口锐减。民众除被大量屠杀外,幸存者被迫举家外逃避难,湘东地区几成无人之境。二是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由于人口大都被杀和外逃,田地大量荒废,赣籍移民来攸后,可以随意圈占土地。三是文化遭致大浩劫。由于房庐被毁,人口逃亡,湘东地区的文史资料损失殆尽,唐、宋元时期史料荡然无存。
二、杀戮何人所为
元末明初湘东地区的血腥杀戮,究竟何人所为,近十多年来,史志界人士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朱元璋,有的认为是元朝统治者,有的认为是陈友谅,有的认为三者都参与了屠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认为,湘东地区元末明初的血腥屠杀,是元朝统治者、红巾军徐寿辉和陈友谅、朱元璋三股政治军事势力在该地区长期拉锯式战争的结果,而朱元璋是主要的血案制造者。理由如下:
(一)元末明初湘东地区是徐寿辉、陈友谅经营长达13年的根据地。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彭莹玉南方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占据湘东地区。农民起义军进军醴陵、攸县、茶陵、湘潭,4县县志均有记载。二十年(1360),陈友谅称汉帝,直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遣大将徐达攻占荆湘诸路止,时间长达13年。
(二)在陈、朱争夺战中,湘东地区民众支持了陈友谅。故老相传,陈友谅祖籍茶陵,其祖父和父亲做船水生意,往来于湘江之间,后定居湖北沔阳。起义后,陈友谅在红巾军中势力最大,后又称帝。由于乡土观念,得到茶陵、攸县两县民众支持,当时茶、攸二县运送粮草船只在湘江往来如织。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当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之际,茶陵组织4万余石军粮支援陈友谅。结果陈兵败被杀,4万余石军粮全部被朱元璋截获。鄱阳兵败后,陈友谅部分家眷逃往茶陵,得茶陵人庇护。
(三)朱元璋在统一战争中,受到了湘东地区军民激烈抵抗。《醴陵市志》载:至正二十四年12月,朱元璋遣徐达攻占荆湘诸路,屯兵醴陵。醴陵迭遭刀兵,疬疫流行,人民外出谋生……醴陵作为陈友谅统军元帅指挥所,自然重兵驻守,双方战斗之激烈可想而知。湘潭的情况是:“元末陈友谅部将饶鼎臣率败兵入境,陈之参将易华在境内乌石结寨抵抗朱元璋”,“明初常遇春遣部将饶鼎臣克湘潭,大肆屠杀,全县幸存20 053人”(据湘潭县志)。洪武二年(1369),驻守在茶陵的陈友谅故将饶鼎臣再次反朱,遭到潭州指挥严广的重兵围剿。
湘东地区在朱、陈争夺战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对于一统天下而政治报复心理极强,而又以诛杀功臣心狠手辣著称的朱元璋来说,是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于是遂有湘东地区大屠杀之惨案。对此,攸县石桥傅氏族谱有明确记载。傅氏攸县始祖是傅大轩,“大轩,字学兴,元皇庆元年(1312)生,顺宗甲戌(1334)授职官山东历越知县,后回籍,因湖北沔阳人陈友谅称帝,鄱阳兵败,谅之家人私逃茶乡。后大明洪武戊申(1368)嗣正统,亲引兵征,累及茶、攸、醴三县,大轩遂避乱隐居本邑池茶峰。迨洪武丙辰(1376)春三月,诏免湖广等省田祖,大轩公蒂峰十里,居住石桥而攸族转开。”此一记载,证明湘东地区的大屠杀是朱元璋所为。明洪武四年(1371),傅大轩在《仙池赋》曰:“假令大明有道,兵刃不加,则平地可居,胡为乎居峰?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胡为乎池欤?”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他隐居池茶峰的原因是因为大明无道,兵刃交加。攸县县东宝宁寺,是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对此,明崇祯年间广东岭南道按察司副使、县人洪云蒸在《攸邑圣寿山保宁禅林三祖遗考》称:宝宁寺,“元末,后宋韩林儿时兵燹,废殆尽”。韩林儿是北方红巾军领袖,在亳州(今安微亳县)称帝,国号大宋。朱元璋曾臣服大宋,并在南京设御座尊供韩林儿,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派人杀了韩林儿。洪此处的“韩林儿”,实指朱元璋。因为作为北方农民义军领袖的韩林儿,未到过湘广,而作为韩林儿的部属朱元璋所部,是唯一进入湖广地区的北方军事力量。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作为当代臣子,洪云蒸不敢公开指责,只能用隐晦方法道出这一历史事实。茶陵作为陈友谅的祖籍地,又极力支持过陈友谅,朱元璋更是不愿放过,除了对茶陵人的大肆杀戮,即使是朱元璋巩固了大明政权后,在经济上也不放过茶陵。对此,《茶陵县志》记载:“茶陵自明代初年起,田赋特重,额定岁征大米46 862.9石,比元末加赋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元末至正年间,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朱定鼎后,怨县民曾运米4万余石接济陈,于是每年按此额课征。”除了经济上的压榨,朱元璋还在茶陵设立军事机构茶陵卫,以军事手段严防茶陵及湘东地区民众的反抗。


(责任编辑:骆晓会)

相关文章
2011-11-10 10:09:12
2010-02-03 11:39:09
2015-07-11 16:28:43
2015-07-11 16:27:55
2015-07-11 16:27:04
2018-07-23 10:10:43
2010-03-12 22:11:05
2015-04-05 10:34:5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