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攸 县 姓 氏 漫 谈 >> 阅读

攸 县 姓 氏 漫 谈

2010-03-11 14:11: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2864

罗平

笔者就职县档案史志局期间,曾组织征集各种族谱。阅读族谱,对于了解攸县地方历史颇有裨益。现将辑录一些自认为有趣的内容,以飨读者。

人数最多的姓氏。根据1982年攸县人口普查统计报告,攸县境内共有309个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9,其人数达437992,1982年全县总人数的66.68%,而人数最多的姓氏是刘姓,刘姓人口为83805,占当时攸县人口的12.76%。攸县刘姓主要有如下支系:香山刘氏。元至正十一年(1351),刘俊三夫妇自江西安福严塘徙攸,定居在鸾山大桥头,派分三房,主要聚居鸾山镇各村,其余散居全县24个乡镇。1995年有11600余人。丹陵刘氏。明洪武初年,任元湖广宣教之职的刘宝翁自江西莲花来攸,定居丹陵(今坪阳庙乡)其后裔分居在皇图岭、坪阳庙、高枧、湖南坳、市上坪、黄丰桥黄甲坊、柏市凤下、莲塘坳春塘等地,人数达11600人。穆塘刘氏。明洪武壬子年(1372),刘文用由江西吉州南岭徙居攸县西乡穆塘(今桃水镇),已传28,后裔居桃水镇睦塘、盘塘、鸭塘铺乡邱家垅、石羊塘镇金坑、莲塘坳乡春塘、上云桥镇高岭等地,1999年人口为3573人。中洲刘氏。其开基祖刘瑞一,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自江西安福蜜湖初迁湖北潜江,再迁攸邑中洲(今柏市镇),已历35,繁衍为东、西、北三房十分,其后裔分居在中洲、高枧镇尧山、市上坪镇湖背等处,人数为2507人。万石刘氏。元末明初,刘文翁自江西永新田南迁攸新市,后裔派分三房,历经27,主要聚居在新市打鼓堆、大桥头、桐梓、网岭、丫江桥乡灯笼桥、大同桥镇观木潭、上云桥镇七里坪、杨柳、鸭塘铺乡茅坪、牛头湖、兰村乡湾里、三台坊等地,人口约21000人。南云刘氏。明初,江西永新中村人刘绍宽以锦衣卫指挥使身份解职后徙居攸县南云巷(今城关东宝巷),已传26,人口约5000,后裔居酒埠江镇普联、社田、桃水镇老君潭、鸭塘铺乡大余岭、丫江桥镇庙湾、贾山乡宝山、巷口、甘冲、湖沙垅、大沧、黄丰桥镇南溟桥、鸾山镇南源、兰村乡石联、莲塘坳等地。

较早来攸定居的姓氏。这里所讲的“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封建社会改朝换代频繁,导致兵祸连接,人口迁徙异常。唐以前攸县姓氏情况已失考,根据现有家谱资料,较早来攸定居的当为小车贺氏和大沧寨里文氏。小车贺氏。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贺天贶自江西莲花良坊徙攸县四十八都小车。越十五世,贺壬九迁至南溟桥(今黄丰桥镇) ,后裔主要聚居黄丰桥镇,散居兰村乡的石联、晓署、艳山、网岭镇西塘、柏市镇的中州、樟井、湖厂、宋家冲、早禾田、皇图岭镇的邓家坊、龙和、湖南坳乡楚田、排山、漕泊乡桃源、高枧镇的高龙、中田、坪阳庙乡桐岭、鸾山镇新口等地,人口为2885人。小车贺氏还派衍出车塘贺氏、怡潭贺氏、社田贺氏。宋庆历年间(1040-1048),贺天贶十世孙贺垣自小车徙居笙塘塘冲(今湖南坳大瑞村),其后人由塘冲转湖口,后定居东塘(今湖南坳乡车塘),称车塘贺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南坳乡各村,散居贾山宝山湖、贺家湾、斗门前、大沧,莲塘坳乡巨田、酒埠江镇社田、柘桑、普安桥、网岭镇的北坪、菜花坪镇流塘等地,后人分居怡潭、社田、大坪,分称怡潭贺氏、社田贺氏、大坪贺氏。与小车贺氏同时期迁入攸县的还有大沧寨里文氏。宋初,江西永新固塘人文向离徙攸擢秀乡大沧桥寨里(今贾山乡大沧村) 。其曾孙文元望、元美兄弟,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同榜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到了明永乐年间,又有文源逢进士。

以人名命名地名的姓氏。以人名命地名,古今有之。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以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命名的山西左权县,以革命烈士谭思聪命名的茶陵县思聪乡。湖南岳阳著名的民俗村张谷英村,即是张氏后人为纪念开基祖张谷英而命名的。无独有偶,在攸县也有此种情况。元末,江西永新固塘人文明善、文时善、文止善相偕徙攸,分别为双江、沙陵陂、东冲(今网岭)文氏开基祖。双江文氏为纪念先人,将其居住地名为文明善,此地名历经数百年,一直沿用至今。双江文氏已历29,后裔居新市镇文明、大同桥镇大岭、新虎塘,贾山乡株形岭、窑棚等地。

仍然“聚族而居”的姓氏。在姓氏分布上,早期普遍为“聚族而居”,这是由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性所决定的。以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增大,人们的宗族观念也逐渐淡化,历史上“聚族而居”的现象已不常见。但量,攸县有些姓氏仍然保留了“聚族而居”的痕迹。褚姓396,桃水镇即分布331,占该姓总人数的83.6%,该镇的褚家桥村集中222人。符姓2154,石羊塘镇的扶竹冲,八合冲两个村分布1440多人,占该姓总人口的70%。单姓4352,渌田、高和两乡镇分布3457,占该姓总人数的79.4%

遇“塘”而居的姓氏。通览攸县吴氏通谱,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大多数吴氏支系来攸开基祖均把定居地选在与“塘”有关的地方。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还有待考

证。攸县吴姓共有攸塘、麓塘、宝塘、瑶塘、石塘、皮塘、联璧塘、月塘、西城等九支。他们均源于同一地方,即江西省永新烟冈,只是徙攸时间不同而已。较早来攸的是皮塘吴氏和石塘吴氏。皮塘吴氏,开基祖为吴启宗,其先辈初迁到江西安福中村,南宋嘉熙庚子年(1240),又从中村徙攸东石桥(今柏树下镇),传至吴澈,澈出启宗,立基皮塘(今网岭荷叶塘村大户坪),其后裔分居攸县网岭、酒埠江、湖南坳、皇图岭、高枧、市上坪和江西萍乡界头等地,人口逾千人。石塘吴氏。其开基祖吴启高,系攸东石桥吴氏之后,传至启高,迁攸北坪阳庙龙田旺之石塘,其后人分居坪阳庙、丫江桥、皇图岭、贾山、湖南坳、大桥、网岭等地,人口约2600人。同为明洪武五年(1372)徙居攸县的有宝塘吴氏、瑶塘吴氏、联璧塘吴氏和西城吴氏。宝塘吴氏开基祖为吴贤一,定居宝塘(今鸭塘铺乡宝塘村)已历25,其后裔分布在鸭塘铺、贾山、丫江桥、坪阳庙、皇图岭、酒埠江等地,人口达5450人。瑶塘吴氏,奉吴童森为开基祖,定居瑶塘(今上云桥镇瑶塘村),后裔约1000,分布于上云桥镇瑶塘、高车头、宋家洲,鸭塘铺乡胡公庙,菜花坪镇东郊,城关镇联星,莲塘坳乡柘桑,联璧塘吴氏开基祖吴福一,来攸后定居联璧塘(今高和乡) 。吴灵占来攸后定居县城西街,后裔称为西城吴氏,现分布在城关西街、鸭塘铺乡邱家垅、宝塘西村,200人。明初来攸的还有麓塘吴氏。其开基祖吴启奉来攸后定居攸县长岭。后长子彰文择居高楼,次子彰用随父居藻田,三子彰宗定居烟竹坪,后裔约4000人。攸塘吴氏和月塘吴氏分别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和明正统年间徙攸。月塘吴氏是指居于今大同桥观东村的吴家垅、侯家垅、罗家铺等组和观南村吴九屋场的吴姓居民。攸塘吴氏开基祖由茶陵七地枧田迁攸,其后裔约2200,散居在石羊塘、钟佳桥、新市、鸾山、银坑、沙陵陂、黄丰桥、酒埠江、网岭、大同桥、上云桥、凉江、莲塘坳和城关等地。

源自一门的姓氏。攸县境内人数较多的姓氏大多宗支林立,渊源不一,唯独蔡姓不然。攸县境内蔡姓居民绝大多数源于渌田蔡氏,所以民间一直有“攸县蔡无二家”之说。渌田蔡氏尊蔡吉为开基祖,蔡吉系河南上蔡县十五都竹林峰长坑人,宋钦宗时任潭州通判。靖康二年(1127)定居攸县渌田方田垅,后裔聚居南乡,散居全县各地,1.5万人。

(作者系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讲师;责任编辑:刘俊男)

相关文章
2012-10-13 20:23:22
2012-10-13 20:22:53
2012-10-13 20:21:33
2012-10-13 20:20:44
2018-07-23 11:04:00
2011-11-10 10:09:12
2015-07-11 16:28:43
2015-07-11 16:27:55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