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冯子振史料新发现 >> 阅读

冯子振史料新发现

2017-07-11 19:30:2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25
文/陈安国 陈韶辉


  2016年11月6日,我们在整理文物档案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印有“湖南省文化局”字样的大信封装着的“攸县冯子振家谱(复印件)摘印”的“文物”,里面有43张复印件,系谢富良先生(生前曾担任攸县文物局文史专干)“1983.10.24”日“摘要复制”的《冯氏四修族谱》(以下简称《族谱》)。43张复印件历经30多年,虽纸张已经发黄,可字迹依然清晰。据笔者了解,33年前,攸县还没有复印机,谢富良先生能够将《族谱》复印,并收藏于馆内,功不可没,其对文史事业的挚爱令人钦敬。
  《族谱》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孟冬月”编修的。序言有“前任茶陵县教育局长、现任乐善小学堂总理谭赓治谨撰”“曾任教育局产款经理、现任义勇总队部军需谭正铎敬书”字样。《族谱》内容有“目录”“敕命”“源流旧序”“衣冠图引”“坟墓图记”“献章公坟墓图”“桐坝高塘居址暨坟山图”“冯家坳住屋坟山全图”和“图解”等。从“目录”中可以得知《族谱》共有十卷,“卷首(‘叙’)”中有“源流旧序”(2篇)“二修谱序”“三修谱序”“凡例”“封诰”“衣冠图”等内容。卷二有“实名诗”“家训八则”“家规四则”“家戒四则”“五服图”等内容。卷三有“集贤堂记”“老祠堂记”“新祠堂记”(2篇)“祠堂图”“祠规”等内容。卷四有“捐祭资序”“会名”“祭规三条”“祭礼义注”“春秋祭榜文”“春秋祭告文”“春秋祭柱联”等内容。卷五是“坟茔图”和“坟墓记”,共17篇。卷六是2篇“宗谱世系”。卷七是5篇“长房世系世录”,1篇“附二房衡仁公派湘潭下湾瓦子坪世系世录”。卷八是6篇“三房世系世录”。卷九是4篇“四房世系世录”。卷十是“传”“序”“像赞”“墓志铭”“执事题名”“二修跋”“三修跋”“新跋”等内容。 “传”中首篇是《子振公传》。
  《族谱》为我们研究冯子振提供了新的信息。
  一、详载了冯子振的出生地
  《族谱》中有一篇《源流旧序》,此序作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系“冯氏十八世嗣孙相臣 时秉仁谨撰”。该序详细追溯了冯氏的发展脉络。“冯自周文王之裔毕高公封魏,食采于冯,子孙蕃衍。去邑为氏,其在郑也。”冯氏最早居住地在郑国(今陕西凤翔南一带)。“至吾茶攸一族远祖渊公,字子重,仕唐官史馆校勘,由中州家于汴(河南开封)。渊公乃由汴出为西江安成尉,留居铁冶巷(在山东淄博)生凝道、崇道二公。崇道公居铁冶巷,其曾孙回河南原籍。凝道公复由铁冶巷徙永新之夏悠,世称夏悠冯氏。公十世孙奎章公派居鲁田。十五世孙关一公居垇上,关二公派居竹园。惟吾基祖缅五公者,乃凝道公十八世孙于宋咸淳间由夏悠来攸邑西乡夏泉,生子振公,为元集贤学士。子振公生巽竹公,竹公生子二,长善德公,次方德公。当元明鼎革时,方德公徙衡阳。善德公由攸来茶,卜第都洲之长滩家焉。生仲林公,林公生四子。次衡仁公徙湘潭之下湾。四衡讃公徙安仁。”这段文字叙述分明,冯子振的出生地是在“攸邑西乡夏泉”(即现今攸县桃水镇夏泉村)。冯子振的父亲叫冯缅五,冯子振的儿子叫冯巽竹。他的曾孙衡仁公迁徙到了湘潭。这样看来,双峰县梓门镇铃山村的冯氏是从攸县迁徙过去的,那里的始祖且是冯子振嗣孙的第三代。
  二、明确记载了冯子振的墓葬地
  在《族谱•坟墓图记》中对冯子振的墓葬地是这样记载的:“我太祖集贤学士子振公葬攸邑西乡地名下泉里屋狮形。自元迄今历五百余年,丰碑屹立,古塚岿然。时尝从七叔仁轩上墓展谒,邻叟辄问:何人在此?扫墓答曰:冯氏遂惊叹:汝为学士公之子孙乎?善人有后宜也。余环视丘山,售主不知几易。而我祖一墓松楸犹存,其地至今流传有冯家村之名。岂不以我学士功德之所积系于人心,故长眠而不朽哉!因偕仁轩叔再拜墓门,相与感慨嘘唏,低徊流连而不能去者,窃愧我子孙未有世德以培之也。兹族谱纂修祖宗坟茔,例有图记,故从而记之。……清道光二十九年岁在己酉季秋月 吉旦 十八世嗣孙时秉仁氏谨撰。”
  过去,有学者认为冯子振晚年漂泊在外,客死扬州或苏州,其尸骸没能运回到故乡攸县归葬。这是因为没有找到相关的史料而做出的一种揣测。而这篇作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的《墓葬图记》,其作者系冯氏十八世嗣孙,对冯子振的墓葬地记述得很详细。《墓葬图记》的作者当年亲临墓地拜谒,还见有墓碑存在。这种记载绝对不会有误。由此可见,冯子振的尸骸确实归葬在他的出生地“攸邑西乡,地名下泉里屋狮形”。这与《同治版•攸县志卷四十七•陵墓》所记载的“集贤待制冯子振墓,在县西冯家村”是一致的,也与王纯璔在《冯子振传》中所记的:“国朝乾隆初年,攸西距县治四十里村中,有士人掘地得一墓碑上题冯学士某之墓,字迹不甚漫漶”(见《同治版•攸县志》818页)也是相吻合的。而今双峰县梓门镇铃山村里所谓的冯子振墓纯粹是那里的冯氏人企图攀附冯子振学士的名誉,凭空想象而建造的一座假墓。
  三、细载了冯子振的官职
  《族谱》卷一中的一张“衣冠图引”,上面有冯缅五(冯子振父亲)、冯子振、冯巽竹(冯子振儿子)三人的简要信息,全文如下:
  元 缅五 字珍品 诰赠承事郎
  子振 字海粟 官承事郎 集贤院待制 宣抚使 提调学校兼理国子监及元门道教阴阳占卜
巽竹 字谦益 邑庠生
  从冯子振的履历中,我们看到了过去不曾见到的信息。冯子振除了担任过集贤院待制、宣抚使之外,还有过“提调学校兼理国子监及元门道教阴阳占卜”等工作经历。联系下面那份元成宗皇帝对冯子振的“敕命”,我们不能看出,冯子振是一位非常能干,且忠心耿耿为朝廷服务的良吏。
  四、细载了元成宗(铁穆耳)对冯子振的“敕命”
  《族谱》上有一篇元大德元年(1297)丁酉岁二月十五元成宗皇帝对冯子振的“敕命”,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集贤清班一代文章,攸系校修史职,百年之鉴戒斯存,顾责任之甚艰,必才行之兼茂。兹惟慎简不轻授人。尔集贤院待制冯子振,志操古学,名振高科,蚤(早)欲俊于词垣。首列官于待制,紬书史局,伫效编摩,校艺文场,实精藻鉴,矧懋修之益慎肆誉,望之丕闻考最。既书宠裹,宜示兹。进尔阶宣抚使,赐之敕命。於戏!史出于经,岂浮辞之足贵;文通乎政,尚实用之足资。益懋乃庸,嗣膺殊宠。
  钦哉!
  元大德元年丁酉岁二月十五
  这份敕命颁发的时间是大德元年(1297),这一年,冯子振正好40岁,当是冯子振第二次进京。冯子振第一次进京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此时冯子振正是而立之年(30岁),元世祖忽必烈遣御史程钜夫到江南求人才,冯子振被推荐入朝。但在朝廷任职仅有5年,即1292年,就遇到了桑哥之事件,被免职回乡。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去世,元成宗继位,冯子振再次受诏入京。朝代新旧更替,新皇帝都会大赦天下,冯子振因此官复原职。冯子振在所作的《十八公赋》中云:“俄世祖之鼎城,望桥山而嘘唏。圣天子改明年之纪,楚伧父更京师之鞿。”其“改明年之纪”,即改“至元”年号为“元贞”年号;“明年”, (下转第6页)(上接第2页)“楚伧父”即冯子振自己。这说明冯子振本年即已进京。如果说,冯子振是1294年受诏进京的,他在元成宗继任皇帝的三年中,岗位工作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深受元成宗的赏识和赞扬,所以才有1297年这份“敕命”的嘉奖。
  关于冯子振在元朝政治舞台上的表现,过去我们很少见到史料。除了《元史》中附在陈孚后面对冯子振的文才有过较高评价外,其他几乎没见到什么文字记载。笔者近几年编撰《冯子振集注》(中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查阅过诸多史料,元成宗的这份《敕命》,是目前看到的唯一一份出自朝廷对冯子振德行奖赏的官方文书,也是元朝最高行政长官对朝廷命官冯子振的一张嘉奖令。从本“敕命”中可以得知,冯子振官复原职仍然是集贤院待制,虽然官位不高,可他 “志操古学,名振高科”“校艺文场,实精藻鉴”,被元成宗皇帝擢升为宣抚使。由此可见,冯子振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才华出类拔萃,且非常敬业爱岗,工作卓有成效的良吏。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9-10-30 10:49:36
2019-10-30 10:45:06
2013-11-23 20:21:07
2013-11-23 20:20:07
2017-07-11 17:28:37
2017-07-11 17:27:00
2010-03-11 14:11:09
2010-03-11 14:10:1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