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作家与作品 >> 齐白石的书画缘(三则) >> 阅读

齐白石的书画缘(三则)

2014-08-10 09:37:5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130
文/聂鑫森


齐白石与茶陵谭氏兄弟

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齐白石多处述说了他与茶陵谭延闿、谭恩闿、谭泽闿三兄弟的交谊,读来意味深长。
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齐白石36岁。“那时,黎铁安又介绍我到湘潭城里,给茶陵州的著名绅士谭氏三兄弟,刻他们的收藏印记,这三位都是谭钟麟的公子。谭钟麟做过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是赫赫有名的一品大员。”所谓“收藏印记”,即盖在藏书上的印章。当时的谭延闿年方19,为长兄,最小的谭泽闿不过10岁。
三兄弟中,以谭延闿的名声最为显赫,他字组安、祖安,号畏三,为光绪年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组织湖南政公会任省咨议局议长,后组织宪友会任参议院院长、民政部长、都督。民国五年(1916年)任湖南省省长兼督军;中国国民党“一大”后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北伐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尔后,任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既是书法家,也是诗人。
谭泽闿排行第三,号瓶斋,又号祖同,亦号无想,为名重一时的书法家,并能诗,善篆刻。
这次,齐白石共为谭氏兄弟刻印十余方,齐说:“自已看看,倒还过得去。却有一个丁拔贡,名叫可钧的,自称是个金石家,指斥我的刀法太懒,说了不少坏话。谭氏兄弟听了丁拔贡的话,就把我刻的字,统都磨掉,另请这位丁拔贡去刻了。”
丁可钧为光绪二十三年拔贡,是一位名气不大的书法、篆刻家,他对齐白石印艺的贬低,一是他本身的艺术见地有偏差,二是出于一种可悲的忌妒。而此时的谭氏兄弟对篆刻艺术亦理解不深,加上齐白石身份的轻微,以致听信谗言。但齐白石闻之坦然,“究竟谁对谁不对,懂得此道的人自有公论,我又何必跟他计较,也就付之一笑而已。”
10年过去了,谭兄弟在见识、学养上大有增益,对篆刻一途亦领悟渐多,诚心诚意请齐白石补刻当年磨去的印章。这一年为宣统二年,即1910年。齐白石称:“茶陵州的谭氏兄弟,10年前听了丁拔贡的话,把我刻的印章磨平了。现在他们懂得些刻印的门径,知道了丁拔贡的话并不可靠,因此把从前要刻的收藏印记,又请我去补刻了。同时湘绮老师也叫我刻了几方印章,省城里的人,顿时哄传起来,求我刻印的人,接连不断”(《白石老人自述》)。
从此,齐白石和谭氏兄弟消除了误会,而且交谊日深。
谭延闿于“宣统二年(1910年)出所藏《二金蝶堂印谱与齐白石观,齐墨钩其最心仪者”(《齐白石辞典》)。《二金蝶堂印谱》,为清代著名篆刻家赵之谦所刻的印集。
宣统三年(1911年)春二月,齐白石听说老师王闿运(湘绮)到了长沙,便从湘潭前去拜访。谭延闿闻讯,特邀齐白石“到荷花池上,给他们先人画像”(《白石老人自述》),又因其弟谭恩闿于前年八月辞世,也请齐白石画了一幅谭恩闿的遗像。
这年清明节后二日,王闿运借瞿子玖家里的超览楼,招集友人宴饮,看樱花、海棠。齐白石应邀赴会,谭泽闿亦在其中,大家诗酒唱和,十分怡然。齐白石忆及当时的情景,说谭泽闿与众人都做了诗,他也补作了一首看海棠的七言绝句:“往事平泉梦一场,师恩深处最难忘,三公楼上文人酒,带醉扶栏看海棠。”
这年夏,齐白石绘《仕女》四条屏,其中一幅上题曰:“祝融雨雾,借山增凉,作此寄无想(谭泽闿)五兄先生长沙荷花池上共四幅。”从中可看出,齐白石与谭泽闿虽年纪相差二十五岁,却是心心相契的忘年交。
齐白石为谭氏兄弟补刻的收藏印中,有一方印文为“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鼎籍金石文字印”,共16字,边跋多至240余字,这在齐氏的印刻中,应为一个特例。在1917年,齐白石应邀刻“曾藏茶陵谭氏天随阁中”一印,谭钟麟、谭延闿、谭泽闿父子藏书楼名“天随阁”。这一年,他还为谭泽闿刻了“瓶斋书课”、“茶陵谭泽闿欣赏记”、“谭泽闿印”多方。
谭延闿辞世于1930年,谭泽闿逝于1947年,而齐白石则于1957年鹤归道山。

齐白石与马璧的四代交谊

由敖普安、李季琨主编的《齐白石辞典》一书中,马璧归入“弟子”的栏目;生于1912年,卒于1985年。他“字光奎,号默庐,晚号和平老人。湖南湘潭人。少时即开始研究孙中山学说。历任国防部上校编译专员、长沙绥靖公署编译专员、上校主任秘书。1949年去香港。1951年赴台湾。历任政工干部上校教官、系主任、国父道教研究会总干事、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辅仁大学教授以及《国魂》《湖南文献》等刊主编或社长。1981年回国定居,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马璧于1981年11月3日,乘飞机自香港到达北京。两天后即去西城区跨车胡同的齐府,会见齐白石的四子齐良迟和五子齐良已。隔一日再去劲松二区谒访齐白石之孙齐佛来,恰佛来回湘未能一晤;又过了些日子,他们才得以久别重逢。马璧曾作七绝《赠齐佛来兄》:“四世论交七十年,诗情画意总绵绵。寄萍堂上常为客,珍重平生翰墨缘。”
1983年12月,马璧应约为齐白石诞辰120周年,撰写了《对白石老人的怀念》一文,叙说了马、齐两家的深厚交谊。“1913年,白石老人回到故乡茹家冲的时候,我父亲元亮先生就去拜访过这位同乡画家。由于先父生前也喜画国画,他老便携带了自已的作品(包括山水、人物等)去向齐先生求教。白石老人很高兴,很愿意和先父交朋友。因为当时在乡下能有这样的同好知音是不易的事。”当时的马璧,不过一岁。“1930年,白石老人之第三子良琨(又号子如)来看我父亲。子如擅长花卉草虫。在我家,他兴致极浓地画了许多花卉草虫送给我父亲,也送了一些给我。我逐渐有了画国画的兴趣。……从1930年到1948年,彼此便成了莫逆之交。”
1930年,马璧正好18岁。20岁时,他写了《弱冠述怀》七律二首,寄给远在北京的齐白石,并说明他与齐良琨的关系。此后,马璧还将国画习作寄呈求教,“他老对我的每一幅国画都批语发还,全是些奖饰溢美之词”(《对白石老人的怀念》)。
马璧寄给齐白石并得老人唱和的《弱冠述怀》,收入周渊龙、周斌连主编的《湘潭近百年诗词选》一书中。其一:“书自纷披剑自横,年逾弱冠两无成。时艰贾谊空筹策,寇急终军愿请缨。塞外胡笳悲夜月,马前箫管失边城。中原况有萧墙祸,南北烽烟逼两京。”其二:“山居安得乐陶然,辜负悬崖百尺泉。红杏厌闻楼外雨,绿杨愁见陇头烟。荒郊鹤唳惊春梦,茅舍鸡声破晓天。大事岂因人尽误,昂藏我亦是英年。”诗写得很有气势,情景交融,用典贴切,最见韶华胸襟。
1935年,齐白石再度回乡。“阳历四月一日,即阴历三月十八日,携同宝珠南行。三日午刻到家”(《白石老人自述》)。马璧在文中写道:“我第一次见到他老,恭行长揖之礼。他老即认为这就是拜师之礼了。”马璧还写有《与齐白石画师夜话借山馆》一诗,“借山馆”即齐白石的家。诗云:“十年北去此南行,可有高怀语后生。为道西山余夕照,何如南亩有春晴。檐前花影移心印,帘外泉声到耳清。者趣生平最难得,不须沂水寄闲情。”从中可看出马璧对老师的情深意长。
《中湘尹氏八修族史》载:“民国二十四年,茆荪主办‘尹氏群英补习学校’,聘请马璧为讲师,三年之中,为尹氏培育子弟二十余人,均能文章书法。”尔后,马璧于1940年,在湘潭马公堰办了一所完全小学,名叫树德学校。齐白石的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都在这里读过书。1946年至1947年,齐良琨的几个儿子,曾追随马璧研究国学及旧体诗词。齐白石长子齐良元的第三子齐金平,也是马璧的学生。1946年,齐白石在北京、上海举办画展,马璧全程随侍。1947年冬,马璧在齐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与齐佛来朝夕相处,故赠其诗中有“寄萍堂上常为客”之句。
齐佛来与马璧阔别重聚于北京,心情亦十分激动,曾作《赠马璧》七律二首以为纪念。其一:“仓惶一面各西东,海内天涯感慨同。别恨难消春树外,重逢喜在绿杨中。文章故国名垂早,德望京华老更隆。樽酒家贫休笑我,半生曾是浪飘蓬。”其二:“桥边野草自芬芳,往事依稀梦一场。诗酒京华人似玉,弦歌海外剑如霜。流风伊洛思无限,世事炎凉感更长。古道热肠谁比得?十天三过寄萍堂。”

齐白石与萧龙士、郑正

2004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齐白石辞典》一书面世。该书由齐白石故乡湘潭的几位文友策划和主编,经本地的“撰稿人”和外地的“特约撰稿人”共同努力而成,全书80万字,包括“齐白石生平”“齐白石艺术”“齐白石研究”三大部份,称得上是了解齐白石的百科全书。在“齐白石生平”中,专辟“弟子”一栏,介绍曾正式向齐白石拜师学艺的人物。此中的萧龙士拜齐为师时,已是60出头,他又是齐门学生中的高寿者,到101岁方驾鹤西去。
书中“萧龙士”的条目是这样述说的:
(1889—1990)国画家。原名品一,字翰云,因耳背而别署龙士,遂以号行。安徽萧县人。擅画兰、荷 ,早年曾受教吴昌硕门下。上海美专毕业。后执教美术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文史馆员、省政协常委、省美协副主席、安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北京市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一生致力于大写意花鸟,为新中国诞生作《皆大喜欢图》。1949年秋,应李可染之邀赴北京小住。由李引介,以随行所携《墨荷图》呈齐白石,齐见后连声赞叹“妙哉”,于图题识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1951年再次赴京求教,齐白石有意收为弟子。1951年拜师收徒仪式在许麟庐家举行。萧龙士行叩拜礼,成为齐白石弟子。齐作《老少年》赠之,题曰:“龙士为白石之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萧龙士属龙,齐刻龙生肖印以赠。出版有《萧龙士画集》、《萧龙士百岁画集》等。
萧龙士年过花甲,于绘画上已很有成绩,犹愿拜师齐门,可见他的谦虚好学、壮心不已。而齐白石已是八十有八(自署九十),对萧龙士的艺术造诣十分推崇,愿收之为徒,显现了他的惜才、爱才之心,堪称艺坛佳话。
近读2012年7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陪画散步》,作者系著名学者、评论家柯文辉,1935年1月生于安徽安庆。书中有《泥海•墨海•香海——萧龙士先生其人其画》的长文,对萧的生平、人品、艺术详加介绍,赞美有加;文中还说到萧的访齐和拜齐为师。1949年“春暖花开时偕刘惠民、甥郑正经济南进京,得可染介绍”拜访了齐白石。当时萧龙士携去画数幅,请齐指教,齐连连称赞,不但为他的《墨荷图》题识,还为一幅瓜菜画题了字:“画瓜无多人,能画有如此之工,龙士外,恐怕无多人也。”文中说到萧于“1950年12月第三次入京时”(第二次进京可否去齐府,作者没有说),在许麟庐家行拜师礼,正式成为齐的学生,“参加拜师宴的有徐悲鸿、苦禅、可染等”。此后的“每年寒暑假,先生皆入京侍奉齐老……1957年9月16日齐大师逝世,萧翁赴京奔丧,哀痛不已。”
萧龙士在拜师之前,已与齐门弟子李可染、许麟庐、李苦禅等多人有联系,故能与齐白石结缘。在齐辞世后,萧与同门兄弟依然保持密切关系。“文革”中,“许麟庐被关入牛棚,萧老驰书相慰,不怕株连。”“李苦禅在京受到江青等批判,悄悄去合肥住在萧宅,长夜促膝,正气凛然。”
柯文辉说萧龙士的生年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齐白石辞典》说法相同,到1990年辞世,应为101岁,但柯称“终年103岁”,不知何故。壬申年(1992年)萧龙士的外甥郑正,在其舅辞世两年后作《百年老人闲不住,只为翰墨与后人》的泼墨肖像画,题识称“壬申年五月十六日为萧老百零五周年诞辰”,也可推算萧龙士终年是103岁。是不是在萧的一生中,也有过如其师齐白石的“避寿”举动?齐的自报年齡比实际年齡大两岁,因其一生中有过两次“避寿”,分别跳过了两个不吉的年头。萧龙士是否如此,因手边资料有限,我不得而知。柯文辉说萧的拜师是“1950年12月”,《齐白石辞典》则说是“1951年”,好在也相差无多。
但萧龙士1949年春访齐府,柯文辉说同行的还有二人,一为刘惠民,系萧的故乡人,为书画家、武术家;一为郑正,系萧的外甥。
郑正1925年生,自幼随母住在外公家,受舅舅萧龙士的熏染,在书画上刻苦向学,15、6岁时已具声名。他随舅进京时,24岁。我的藏书中,有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的《郑正画集》。萧承震、蒋连砧所作序名曰《田园寄情,翰墨流芳——郑正先生国画艺术之路》。文中说:“1949年春,书画泰斗齐白石老人看到郑正的‘墨竹’,大受震动,连呼好好!遂濡墨题曰:吾亦画几六十年,未能似郑正先生之秀雅,先生年才二十,再用功追到板桥易也。”这同样可看出齐老的谦虚和对后学的奖掖。这幅由齐白石题识的画,郑正一直珍藏着。“文革”中,他被抄家,“几箱名人书画被弄走,那件白石老人题跋的‘墨竹’也在劫难逃。”
郑正受到齐白石的鼓励,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向舅舅及诸多古今名家努力学习,苦读书,勤磨炼,在大写意花鸟上自成一番面目,尤以画竹、兰、荷、牡丹、菜蔬等为世称道。他曾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作品广为流传。“1985年,他放下40年的教鞭,谢绝县领导及校方的挽留,又回到故里刘套。”并倡导建立“刘套农民书画院”,培养了许多基层的书画家。刘套被誉为“画乡”,“与郑正有着直接的关系”。郑正钟情山乡田园,并以笔墨为之描绘、歌吟,也可看出与齐白石平民思想的一脉相承。
我与萧龙士、郑正二位先生无一面之缘,只是读过他们不同凡俗的画作,心存敬意。萧龙士寿过百岁,假如郑正健在,也是临近期颐的人了。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6-09-08 21:28:10
2016-09-08 21:27:32
2016-09-08 21:26:53
2016-09-08 21:26:28
2016-09-08 21:25:48
2019-05-30 10:13:47
2019-05-30 10:12:32
2018-12-27 18:15:09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