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文物典籍 >> 攸县名墓札记 >> 阅读

攸县名墓札记

2013-07-04 09:47:07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474
                                            文/谭特立


                                          黄塘刘氏墓庐

攸县市上坪市先村黄塘组虎形山下,有一座前为庐舍后为墓冢的祠堂,墓主刘文忠,号楚魁,为攸县石虎岭刘氏迁攸开基祖。刘曾为儒学司提举,明初从江西永新浯塘迁入攸县北乡黄塘。明永乐十三年(1415)殁,葬黄塘住屋之后。明末清初,刘氏后裔将祖屋改建为祠堂,称“墓庐”。
刘氏墓庐面阔五间,前后两进,左边侧屋为杂屋。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厅内由12根石屋柱间构成进身二栋,两边现天井。每根石柱高4.5米,上架横梁。石柱边端有简单的线条花纹,中刻对联。进入大门后的第一对石柱,正面、侧面、背面都刻有联语。正面是:“堂构焕新猷,慎勿忘春露秋霜纸灰飞白;衣冠看继起,当切念王槐窦桂玉诰焚黄。”侧面是:“墓表鸾封,荷先人之德泽;庐成鹄峙,卜后代以发祥。”背面是:“相彼阴阳,溯先人开创之功,至今如在;尊其瞻视,立百世不迁之祧,亘古维昭。”联语阐述兴建墓庐的宗旨,寄厚望于后嗣的发祥。
随第一对石柱走道,见第二对石柱,在两侧天井前。正面对联是:“先墓长封,绿水青山是我祖钓游之地;吾庐当爱,丹楹刻桷亦前人弦诵旧堂。”联语抒发的是对祖宗的怀念。
过第二对石柱走道,祖堂前石柱映入眼帘,正面对联是:“天禄振家声,想祖德宗功,拖紫当年扬骏烈;地灵环人杰,喜文经武纬,焚黄指日庙牛椎。”颂扬祖宗开基的功德,展望刘氏子孙人才济济的昌盛。
整个墓庐,充满庄严肃穆气氛。石柱、石联,让人感受儒学礼教文化的浓厚。2007年,刘氏嗣孙捐款捐物,将墓庐修饰一新,改墓庐为“刘氏宗祠”。祠门前石柱联云:“宋纪中兴,先公确作擎天柱;明初肇造,烈祖宏开奕世基。”所谓“先公确作擎天柱”,是指刘文忠的先祖刘沆,历宋仁宗、神宗、徽宗三朝,被追封为兖、吴、秦、楚四国公,卒谥文安;浯塘始祖刘庭芳南宋末年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率义兵抗元种种事迹。“列祖宏开奕世基”系指刘文忠后裔人丁兴旺。刘文忠生四子,三子刘旭彰入庠补廪,明洪武年间由黄塘迁县城石虎岭,后贡于乡试。刘旭彰名下派衍琨、璞、崇、瑀四大房,琨房又分梧、桐、植3系,其子孙蕃衍,县内现有嗣孙7300余人,分布在市上坪、上云桥、丫江桥、大桥、凉江、高枧等地,有的迁居县外省外,有的迁居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有的侨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县内外知名人士曾为黄塘祖堂(墓庐)题有匾额,明大仆寺卿蔡槐庭题“派衍隆山,一脉忠孝家声远;老分藜杖,百代诗书世泽长”联。
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文物部门发现保存完好的黄塘墓庐,列入“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攸县人民政府公布黄塘墓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洞墓塔

明末清初以来,隅于江南部分地区的曹洞宗,独在攸县得到发展。现存曹洞宗禅师墓塔群有两处,即宝宁寺后山墓塔群、云峰寺磨镜台墓塔群。
塔,又称塔婆、浮图,为梵语窣堵波的译音。塔为标志死者生存之德而建,埋以身骨、舍利或牙、发,以金、石、土、木筑造。塔有墓标,只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碑有附于塔者,为塔志铭。
宝宁寺周边现存墓塔(含修复)16座,是南方寺院保存最多且世系最为完整的一处,因有“北有少林,南有宝宁”之称。宝宁寺墓塔群,有代表性的计有五六座。
曹洞宗师祖旷长髭墓塔。旷长髭圆寂约在公元808年前,为中唐时攸县人。塔在圣寿山麓宝宁寺大殿之左,寺院后古樟下。几经重修,现在看到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由住持真常主持修复的模式。塔高2.1米,连宝鼎,7层次,为菩萨位。宝鼎下面由四块翘角石拼成,象一顶八角大沿帽戴在如笋的塔身上。主体竖石雕刻“回肠”“如意”“莲花”“鱼龙”等图案,正面墓标刻有“保宁开山祖师上长下髭旷老和尚之塔”字样。2003年扩建塔基时,发现有手掌大的佛手砖作周饰。今以衡山麻石装饰周围,上3个阶梯即到塔基。3个阶梯代表三千大千世界。以原塔为中心的塔基地,竖名“真禅窟”。正面牌坊仍立墓标。左边碑石额刻“风云”二字,正面刻长髭禅师简介碑文;右边碑石额刻“回互”二字,正面刻“长髭旷禅师像赞”碑文。墓塔和碑刻概括了宝宁寺开山缘起,誉为寺中一绝。
曹洞宗三十世万峰智韬禅师塔屋。塔在宝宁寺后山之左,占地面积40平方米。中心为万峰禅师墓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塔高1.8米,露盘5层,加宝鼎为7层,为菩萨位。基础鼓形六角,中为六方竖体,正面墓标刻“传洞山正宗第三十世中兴宝宁第四代法祖万峰韬和尚寿藏”两行25字。六方竖体上六角飞檐宝盖,宝鼎为圆柱体,朴素大方,庄严端正。为避风雨,建15平方米青砖白墙里瓦小屋一间,盖住墓塔,形似庙堂,额曰“万峰塔”。塔右竖《溯源流芳》塔志铭,高1.61米,宽0.8米,阴刻楷书。全碑702字,详细地记录了万峰智韬禅师出家前、出家后以及坐化的全过程,至今犹存。
曹洞宗三十二世嵩隐、三十三世西朗“一归”塔屋。塔在寺前右水口山之右,六角宝盖尖圆宝鼎,塔体为六角形,规模格式与万峰塔同。原有塔屋,今毁。墓标石刻“洞山正宗三十二世保宁上嵩下隐老和尚塔”字样。塔前竖《双鹤云归》塔志铭,为南湖居士谭金声撰文,介绍嵩隐老和尚和法嗣西朗新和尚合塔命名“一归”的经过及其数代传承弟子名单。
曹洞正宗三十四世宗能祥慧禅师塔。塔在寺后山之左。塔高2米,露盘连宝鼎5层,为罗汉位。主体为六方柱石,六翘角宝盖,两鼓体宝鼎,墓标石刻“传曹洞正宗第三十四宗能祥慧禅师之塔”,与墓标相对后石刻“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仲夏月吉旦”。六柱石左面刻嗣法门人澄珠、澄照、澄机等16人名,右面刻“徒本泽、本济、本洽,徒孙觉遇、觉逵、觉达、觉道,曾孙昌桂、昌棣、昌柏、昌棠、昌林,玄孙隆珠、隆盛、隆茂”,为曹洞宗师承关系提供了有力佐证。
曹洞宗三十九世启辉禅师塔。塔在石室禅师塔左下方,露盘5层,墓标为六方梯形石柱。前三面系清光绪年间攸县训导张邰泽撰写的墓志铭,叙述由长沙开福寺住持致中禅师为师兄启辉禅师建塔经过。
普同塔。塔在宝宁寺后山文殊岩下,清康熙辛亥(1671)建,艮山坤向,仿衡山南台寺塔式。为避风雨,建亭于上覆盖,并在院中住僧,以供香火。亭颜曰:“普同”。整个塔分地下室、地面塔两部分。地下室深2.5米,宽3.2米,长3米,为普通僧人骨灰藏所。地下室顶板为泥土层,厚约0.4米;地面塔身立于泥土顶板正中央,底层直径2.5米,塔高6层,约3.5米,红石砌成,重约15~20吨。地下室泥土顶板,为何能承载地面塔,历300余年至今而不塌,令人不可思议。在普同塔亭之右,竖立一块《普同塔碑》,为万峰禅师撰文,记述兴建普同塔的因缘,以及弟子杨冲寰同妻尹氏子祥玺独资建塔的经过。
清初,曹洞宗百愚净斯禅师将本宗亡僧遗骨藏入江苏宜兴善传寺临济宗乐庵禅师墓塔,引起临济宗人不满,玉琳禅师(受顺治帝封为国师的临济宗传人)在宜兴官僚的支持下,赶走了曹洞宗传人。万峰是百愚净斯的师侄,从两家争斗中得出教训,倡导“是法平等”、“圣凡生死平等”。住持宝宁寺后,以重金购地一块修建普同塔,安放众僧遗骨。此后在柏市的云峰寺、漕泊仙人桥发现建有同类型的普同塔,可见万峰禅师的同体大悲思想在攸县的影响。
柏市镇云峰寺前的磨镜台,保存有曹洞宗三十四世琥禅师、三十五世云克禅师、三十六世心定禅师、梅芳禅师4座墓塔和普同塔一座,无地下室,露天而已。

                                             文士昂墓

文士昂,字抑之,号台仙,黄丰桥昭村人,明万历乙酉(1585)四月十五日生,清顺治戊子(1648)八月二十七日靖节武昌。墓葬今黄丰桥镇严塘村山田冲柑子山猛虎跳墙形,卯酉向。
文士昂于明天启壬戌(1622)中进士后,授四川华阳县令。华阳地区干燥不耐旱,文士昂到任后,大兴水利,修筑陂塘,将攸县用筒车转水的办法教授给华阳农民,促使当地农业连年丰收,老百姓感恩建祠立像供奉他。不久,晋升工科给事中,后又擢升为云南布政使。在云南整肃兵备,清明政治,获各族人民拥戴。朝廷以其治边有功,转授太常寺正卿。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破湖南,正在进京祝禧途中的文士昂,于贵州就近联合都御史陈荩、总督李若星提调土滇兵,由辰州常德一路攻打起义军,迫使起义军退出湖南败走荆州。文士昂旋即请假回攸。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闻清兵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文士昂宿县城证果寺,每日与乡绅哭奠。明流亡政府迁都桂林,补授文士昂为云南方伯。正当文士昂欲联合云南土司抗清时,南都被破。文士昂向湖广总督何腾蛟、巡抚堵允锡建议,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同时与江西杨廷麟、万元吉等人会师吉安,抗击清军。清顺治四年(1647),清军占领攸县,委官设治,文士昂率全家隐于凉江,拒绝与清朝驻攸当局合作,于是攸县县令于颖然商同守将陈一统将他围捕。文毅然说:“破南都时已打将一计,今死得其所矣!”又说:“事至此,惟一死了却平生。自国事坏,湖南食禄不为无人,谁肯靖难?我本信国同祖(信国指文天祥),各忠其主,家训相传。湛持翁(明大学士文震孟)死于前,我死于后,九原好相见也。”后来文士昂被押解长沙,旋械送武昌,顺治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午时,文士昂被杀害。当初,文士昂同榜进士王守履,曾劝其归顺清朝,文报以诗:“螺川攸水汇渊源,事宋事明总是君。留得此身羞见祖,楼前黄鹤永为群。”王汗愧不复言。文士昂临刑前作就义诗“报君惟一死,寸磔亦何殇。留得纲常在,堪争日月光”,表达他忠君爱国的坚定意志。就义前二日,作书寄其妻儿:“屈指旨下在即,不复见妻子面。没产所不能免,任之而已。善事母夫人。子孙仍读书守家训,余无多嘱。”
文士昂在武昌被害后,由同乡刘廷初收敛安葬。顺治庚寅(1650),其孙文枚赴武昌迎归祖骸,见须眉生动,作《泣祖诗》曰:“义所难辞气欲凌,频年谁复念苌弘。自甘颈断犹存齿,今见须留更股肱。哭国志图充厉鬼,报国唯嘱待人兴。祖孙相对如畴昔,泣到旁观亦未胜。”另一首云:“大节已昭日月边,孰从没后计身全。每传马革前贤语,今设竹箱傍祖眠。似我浑同陌路客,逢人休道所生天。驾魂千里莫辞远,带血南归一杜鹃。”文枚将其祖父骨骸藏于竹箱中,负归葬于故土。清康熙元年(1622)季秋月,其妻谢氏与其合葬,其子应抡、应扬、应揆与众孙修筑坟墓。是年季冬,由大学士汉阳熊伯龙题写墓碑,铭曰:“明进士通奉大夫工科给事中、云南左布政使、太常寺卿加二级赠礼部尚书谥忠肃公文公台仙,诰封文母谢氏太夫人之墓”。墓碑及周边罗首至今保存完好,可惜在近年间墓身被盗挖,仅留一空圹。其嗣孙已请示有关部门,不久将对此进行修复。

                                            彭天益墓

彭天益(1067~1164),攸县大坪人,系彭姓迁攸始祖彭漕通的长孙。据彭氏族谱记载,死后葬司空山西冲菱冲泥鳅形,终年98岁。
彭天益,出身世宦之家,祖父彭漕通系淮西提举,北宋真宗年间迁攸县大坪村定居,父亲彭洩承袭祖父封职。天益少时聪慧。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21岁时,乡荐进士。宋徽宗崇宁至大观(1102~1110)年间任太学博士,因此有了与皇帝直接接触的机会。一日上朝,徽宗问天益攸县风土如何,才思敏捷的彭天益立即以诗作答:“鸾山对凤岭,金水绕银坑。金柑玉版笋,银杏水晶葱。更有十万户,俱称是故家。”时人传为美谈。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国事日非,彭因与权奸蔡京政见不合,被外调为湖广提举。大观初,彭密封奏事,力言蔡京等擅权误国的后果,未被采纳,知事不可为,辞官还乡,隐居司空山修行。作修行诗曰:“怡养从来九转丹,玄机露透事无难。紫袍金带心何在?绿酒黄花我自欢。云雾洞中卿相卧,乾坤门户子孙关。洞庭风波层层恶,且下云帆倚峰看。”大有冷眼看权贵的气概。又作一诗,表达超然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山中别后一壶天,铜铁摩挲不记年。野兴每留浓雾润,幽情长伴白云眠。篯铿扶杖云烟里,铁笛梅花落照边。莫道荣华草芥淡,不如葵藿菜根甜。”
宋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大兴道教,检阅天下郡籍图,得知攸县有司空山,遂令湖南路转运副使程元佐修复,改朱阳观为阳升观。其时,彭天益在家休养,隐居司空山鹤岭,他积极支持,并参与程元佐修复阳升观的全过程。曾撰写《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着力宣扬修复阳升观殿宇时的三件奇事。第一件事是程元佐修复阳升观时,尝梦见到一小祠宇,有一女子出来告诉程元佐:“我在这里居住已久,请不要迁移。”程大为惊异,与执事者来到山北卢氏庙,见其与梦中人相似,于是决定不迁移并将塑像粉饰一新。第二件事,即当年八月十五日黄昏时分,有数百民工见一星冠红衣朱履在大殿升殿以礼,香炉中当初无火,不久香烟袅袅,而不见其人。第三件事,阳升观竣工之日,程元佐召集道士成七日醮礼,本是淫雨绵绵之时,而于九月二十九日始事日,忽天开晴日,至傍晚时,星辉焕然,以此知张真人鹤驾临庭。彭天益以此亲历三奇事,作三奇记,用以昭信后世。又赋诗《司空山》,著有《瑞麟集》传世。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六月二十日,彭天益病逝于司空山,乾道元年(1165)时任秘书阁修撰的朱熹闻讯后作追悼诗说:“先生高节抗浮云,自是长平好子孙。昭代勋名垂竹帛,清风明月对琴樽。传家谱在遗芳远,积庆堂高德泽存。赤石孤坟荒落日,为君洒酒赋招魂。”
旧《攸县志》载,“彭天益墓在大坪”。是以其祖始迁攸县大平村,而以为葬在大平村,有误。2012年9月,在银坑南水村民彭天生的引导下,我们按谱载来到司空山菱冲,在荷花形看到彭天益妻墓已被人挖掘,荒草凄凉,荆棘满布。后来,又登西山至泥鳅形,见一墓用青石板和卵石三合土筑就,但近年为盗墓贼挖掘,墓碑也被敲碎,仅见“大平”二字,乡人指为彭天益墓。一代文宗在此长眠800多年,本应加以保护,树立典型,供后人吊祭,不料盗墓贼竟为区区微利猖獗盗挖,令人发指。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8-07-23 10:18:33
2018-01-29 22:22:30
2017-07-13 10:57:24
2017-07-13 10:28:44
2014-08-10 10:28:20
2017-07-11 17:34:45
2017-07-11 17:33:42
2017-07-11 17:32:0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