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文物典籍 >> 醴陵朱熹画像碑考 >> 阅读

醴陵朱熹画像碑考

2015-07-11 16:42:1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869
文/鲁新民



醴陵城区的青云山有朱子画像碑,《株洲文物名胜志》有载,而且誉为“湖南仅此一块”。该碑汉白玉质,原碑高166cm宽82cm厚11cm,上黑漆护石,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制。上方阴刻楷书为七言绝句诗“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益怅然。履薄临深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诗前有“朱文公自题小诗”竖行字,诗后有“乾隆辛巳岁孟春月渌江书院重镌”的落款。诗下方为阴刻朱子坐像。朱文公身穿儒服神态自然,稳坐石台。其左手握书,右手自然搭膝,双目炯炯有神远视前方。石台旁竹叶兰草相映成趣,恰到好处的构成一幅朱子静思图(见拓片图)。
醴陵朱熹画像碑散见有关文献记录和媒体网络报道,但无系统研究介绍。2013年以来,湖湘文化志愿者经走访醴陵藏碑地,拓片画像石刻,查阅相关资料,考证如下。
一、朱子碑地位尊贵命运坎坷
1.碑刻源于兴学院尊儒教敬朱熹。醴邑人杰地灵,自古崇尚耕读,自南宋至清,先后办过七所书院。其中渌江书院以学宫故地为基地,于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具体位置在醴陵城内朱子祠,即现在醴陵一中内。因朱熹曾两次到醴陵讲学。一次是乾道元年(1165),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因此,醴陵人“画像伐石图碑于瑞渌池上,葺亭复之”作永久纪念[1]。
2.朱熹画像碑流传历经坎坷。该碑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渌江书院刻制,先置于朱子亭,后嵌于朱子祠。道光五年(1825),渌江书院迁醴陵西山后,画像碑保留原地。1944年日寇入侵,朱子祠被毁,幸存其碑。解放后,该碑由旧址所在地学校醴陵一中,嵌砌在校内青云山的梯云阁与青云亭之间的石壁上。因年代久远,碑面风化夷漫,部分字迹不清。2002年,醴陵一中正值90周年校庆。朱熹画像碑被移至重建的梯云阁大堂,立于石制基座之上,面对大门朝西。不过,画像碑缺少了古朴的沧桑感。原来,因碑底插入基座需要,该碑画面高度被降15cm,碑宽被切窄3cm,惟画像部分还留下了零星黑漆。碑面除画像部分外,被磨去旧字,诗文重新泐刻。古碑左侧还加刻了“二零零二年修刊”一行竖字。
二、朱熹自题诗的由来
碑刻上方有七绝一首,是朱文公自题诗,为确定画像人物是朱熹提供了依据。至此,有必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朱熹的基本情况。朱熹,世称朱子,生于公元1130年9月15日,殁于公元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三明市尤溪。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有朱熹自题诗。该诗标题《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予写真如此,因题其上》。“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州病叟朱熹仲晦父”。该书由朱熹之子朱在编辑,约成书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材料真实可靠,可谓权威。 朱熹题诗画像,已年愈古稀,重病在身,见画像时感慨万分。朱子晚年受排挤,已经革职六年,倍感人生履薄临深,余日无多,体现了仍欲作为的心境。赠诗后仅两月余,朱子病逝福建建阳,这天为南宋庆元六年二月初八。
3.书院受赠朱熹画像不可信。时下,有三个书院争说受赠朱熹诗画。一是东阳说:朱熹给东阳的石洞书院贻画像一轴,题有此诗。道理是私刻本《石洞贻芳集》载有此诗。《道光东阳县志》有朱熹讲学记录:“文公以绍兴十七年登进士第,随访吕公于武义之明招山,遂抵东阳,宿长衢郭氏。及伪学禁下,乃讲学于郭氏之石洞书院[2]。”二是孔子山说。孔子山有庙学,在湖北武汉附近,后改为问津书院,朱子曾在此讲学。据传朱熹于庆元六年(1200)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理由是“朱熹晚岁讲学于此[3]”。三是渌江书院说。有资料称“朱熹第二次来醴陵是“朱张会讲”27年之后,时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治政之际致力于岳麓书院教育振兴,特聘自己的醴陵弟子黎贵臣来书院任讲学执事,并再临醴陵学宫讲学。在学宫见到自己当年画像石刻,感慨万端,留题绝句一首[4]”。理由是有朱熹画像碑为证。
朱熹赠诗,问津书院与东阳书院均无受赠的历史记录,也无相关碑刻。问津书院在湖北,东阳书院在浙江,朱熹题诗时年愈古稀,体弱多病,两月后病逝福建建阳。怎么有赠诗可能?渌江书院有碑,可时间不对,朱熹离开醴陵六年后其诗才出世。朱熹题诗究竟赠与谁,甚至赠未赠,至今尚无确凿证据。只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4.醴陵画像碑有文字笔误。原文“把镜回看一怅然”中的“一”在碑中误为“益”。 原文“履薄临深谅无几”中的“谅”在碑刻中也误为“量”。而“一”与“益”,“谅”与“量”字音相同字义不同。“一怅然”有特别不如意不痛快的意思。“谅无几”即推想活不了多久了。造成上述的原因应是传抄有误。这样的问题即使现代也有发生。如某文物文献中将醴陵画像碑尾句诗中“付残编”误为“付残篇”。 [5]以致造成对外介绍醴陵市第一中学梯云阁时,引用的朱子自题诗还是株洲错版[6]。
5.朱熹诗无“自题小诗”标题。醴陵画像碑诗文中起首有“朱文公自题小诗”。既然是自题小诗,是不是朱熹自拟的标题呢?据查,朱熹一生多次被黜,晚年更遭落职,列为伪学之首。但因朱子的思想有利朝廷的长远利益,其理论价值越来越被朝廷所重视,因而在其死后不断地封号和褒典。嘉定二年,宋宁宗以朱子之学“不究用于平生,而仅昭白于身后”,诏赐朱熹“遗表恩泽”,谥曰“文”。这年是公元1209年,如此说来,朱熹为朱文公是他逝世九年以后的事,自然不会生前称朱文公。所以,“朱文公自题小诗”是立碑者的解读句,而不是标题。
三、朱熹画像的醴陵风格
福建的朱子画像碑与邮票上的朱子头像并不相像,也异于醴陵的朱子画像。醴陵朱熹画像碑有没有地方风格?有何显著特征?这就有必要分析比较其他地方的朱熹画像碑特征及背景。
1.正宗的朱子画像来自朱熹家庙遗碑。福建建瓯市博物馆有一通由朱熹十六代孙朱玉所立的“朱熹对镜自画像”碑。此碑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碑的左下侧阴刻隶书“家庙遗碑,数历兵火殁止重镌,皆失其旧,此文公61岁对镜写真也。威仪整肃,体备中和,谨依原本勾摹重镌。俾海内名宿景仰尊崇,俨然见先贤丰年之气象云 十六代孙玉百拜镌石。”该碑于1974年被搞社会调查的当地师生发现。地点在建瓯城内豪栋街158号猪圈的乱砖堆中。而此处正是是朱熹第25代嫡孙朱枫的居住地[7]。据碑文推断,此碑应为明代之物。后来,现代《辞海》等书刊引用的朱熹画像均来自此碑拓片。他的权威性如碑文所载“家庙遗碑”“原本勾摹”,况且发现于朱熹后裔居地。
2.记录朱熹自画像时间的碑在建阳。福建建阳市博物馆有朱子画像碑。原立于建阳城关西郊考亭书院集成殿内。该碑为明代石刻,墨石石质,长约114厘米,宽约49厘米,厚约10厘米。题首刻“徽国文公遗像”,其下阴刻小楷“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炬,惟音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绍熙元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8]。绍熙元年为公元1190年,这也为朱熹十年后自题诗记录一致。碑下部为朱熹画像,与建瓯市的朱熹画像基本一样,都是面向朝左,蓄山羊胡,身着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之状。
3.市面流传的朱熹画像有别醴陵版本。一是历朝官方钦定的朱熹标准像,戴着绅士帽,肥头大耳,红光满面,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圣人形象。二是台湾先后三次发行过有朱熹画像的邮票,其头像与福建的朱子石刻相似,据悉均援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画作。三是为纪念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2010年国家发行了朱熹纪念邮票一套两枚。朱熹画像由当代书画大师范曾设计,画面朱熹头戴纶巾帽,面向朝右,展现一幅洒脱的大儒风范。以上朱熹形象均与醴陵朱熹画像碑差别极大。
4.醴陵朱熹画像碑饱含湖湘文化底蕴。碑中朱熹为坐像,在至今发现的朱熹画像古碑中属全国唯一。碑中的朱熹脸庞清瘦,额纹深峻,刻画着读书人的辛苦和作学问的艰难;头部的纶巾被压缩在脑后很小的位置,没有常见画像中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只有双眼睁得圆圆的,似乎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无疑,这画像是醴陵本土原创,也是醴陵学子心目中的朱熹形象。
创建朱熹画像碑的目的,一是纪念朱熹两次来邑讲学。醴邑人创作的朱熹画像面相朝西,是否暗喻闽学东来呢?毕竟朱熹祖籍江西出身福建,都在醴陵之东。二是便于学生祭拜。坐像为祭拜之像,历代庙宇正堂之主神都是坐像。到了民国,南京中山陵的孙像也是坐的。朱熹死后,程朱理学受到重视,明清达到空前地步,奉为神明祭祀,不足为怪。三是感悟朱熹的人生。画像面部的设计暗喻了朱熹生前仕途并不顺畅,其理论思想也未被朝廷接受,所以表情严峻,为辛劳之像。四是读懂朱熹的德行。为体现朱熹一生有志、有骨、有毅之精神,画像石台旁有丛丛竹叶衬托。朱文公高风亮节忠贞不阿之德一览无遗。
醴陵朱熹画像碑为何与众不同,答案应在湖湘文化的底蕴之中。本来,国人传统的美术观讲究意境,而不像西方油画一样强调形真。而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维更是指导了画像碑的创作。朱熹时代没有照片,传说朱熹脸右侧有七颗痣,形如北斗七星。可谁见过呢?为此,醴邑人士心中的朱熹就是碑中的朱熹。
四、朱熹画像碑创刻于明代
目前醴陵一中梯云阁内的朱熹画像碑为公元1761年“渌江书院重镌”。这次重镌,是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辰州司马宋吉金再刻的朱熹画像碑为标本。在此之前的朱熹画像石刻毁于兵灾战火。那么,再往前的画像碑泐刻何时呢?朱熹于乾道元年(1165)第一次来湖南,会见张拭并在醴陵学宫前讲学。这年,朱熹才37岁。有文载“次年一些醴陵人就捐钱捐粮,在朱熹设坛的地方立起了朱子石像,尔后又以朱子亭以“祠之”。朱熹第二次来醴陵是绍熙五年(1194)。还是此文进一步发挥“朱熹拖着沉重的步履在吴猎、黎贵臣两位爱徒的搀扶下,于1197年8月的一天,平平仄仄地再一次迈进了渌江书院,时隔30年,不多不少,同样是8月份!他长久地停留在自己的石像前,酸楚和悲凉不时在他心中涌动:苍颜已是十年前……”[9]。若是这样,就存在众多疑点。首先,如果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就为朱熹刻像,风华正茂的朱熹绝不会是重镌的老人模样。其次,三十年后朱熹再来醴陵,又怎么心中涌动“苍颜已是十年前”呢?故此,不可取。
元朝,推行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只能哼哼小调或搞点技术工作,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战争不断。儒学研究处于低潮。这时为朱熹立画像碑也不现实。
明朝盛行比唐宋更完备的科举制度,流行八股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主要教材。大明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商辂向宪宗皇帝进献了《续资治通鉴纲目》。这书是在重新校订朱熹所著《资治通鉴纲目》的同时编的。朱熹的理论思想迎来了真正的鼎盛期。这时,为朱熹泐刻画像碑正逢时。与此同时,福建的几块朱熹画像碑经考证,也是刻于明代。
综上所述,醴陵朱熹画像碑应是创刻于明代。

注释:
[1] 曹敬庄:《株洲文物名胜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58页。
[2] 郭佐唐:《东阳私刻本幸存书琐谈》,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12月2日。
[3] 佚名:《问津书院•诗词歌咏•宋朱熹赠自画像与问津书院》,互动百科。
[4] 《渌江书院与醴陵书院文化》,湖南县域经济网。
[5] 曹敬庄:《株洲市志第十五册杂志•第八篇诗文》,1997年版。
[6] 紫今蝴蝶:《醴陵风土人情综合介绍【精品欣赏】第二篇》,醴陵同城网,2013年10月21日。
[7] 李琰之:《弥足珍贵的“朱熹对镜自画像》,收藏快报,2009年7月8日。
[8] 《建阳历史文化遗产介绍》,朱熹画像石刻,www.jyzx.ccoo.cn。
[9] 《渌江书院•书院人才•沉痛的现实》,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7-07-11 17:34:45
2017-07-11 17:33:42
2017-07-11 17:32:03
2013-11-23 20:24:10
2013-11-23 20:23:06
2013-11-23 20:22:21
2019-05-30 10:17:06
2013-07-04 09:48:2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