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子
十多年前我曾十多次工作下乡,去过茶陵高陇一个叫老山里的小山村,去往老山里必须路过兴安岭隘口,隘口路旁有一坍塌半边的小屋,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凉亭,至于叫什么,印象中问过几次以为应该知道的人,但却没有答案。日前再去老山里,但见凉亭修葺一新,白墙蓝瓦,翘角拱门,门楣上赫然写着“美荫亭”。好一个诗意的名字!在茶乡,我知道不少山野凉亭,或是无名,或是用地名命名,亭名如此诗意,还是第一次见到。因为这个名字,勾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
居士行善筑亭
顾名思义,老山里当然是山高林密之所,穿行山间,有路直达茶山源头的功德岭和茶水源头的皇雩仙,那是秩堂镇和尧水乡的地界。传说当年神农氏在功德岭尝百草发现茶叶后,就是沿这条路西行,到达高陇后北折登上了邓阜仙。继而过境太和仙,最终魂断云阳山东北面的潞岭。老山里至今保留着一个规模不小的神农殿,数百年香火旺盛。清末复修时,秩堂东首秀才龙书化撰联:“古殿祀神农,累代先畴都食旧;艺师拜田祖,培苗后实要翻新。”
神农殿位于老山里七星坪,居民以肖姓为主。明清时候,茶乡人承袭朝觐神农的传统,每月初一十五,山路上人来人往,十里八乡的信士都会到神农殿朝觐,七星坪居民也因此受惠不小。因感念神农眷顾,善心仁慈的当地族老肖某,率众筹款在路的东西两头分别建了两个亭子,供路人歇脚纳凉。亭子全用条石砌成,规模虽然不大,工程量却是不小,据说光是备料就花了两年时间,造价自然也是不菲了。
进士受荫赐名
肖某建好了亭子,并未命名,正式命名是在数十年后的事了。距离亭子不远处有个蟠藤仙,仙寺是山下石床村谭姓的家庙,谭姓士子多在其中礼佛读书。清末时候,石床有个谭钟麟,天资聪颖,却因家贫,十多岁就在庙里日当先生以赚取生活费用,晚当学生以丰富学识以求功名。但是,蟠藤仙毕竟是“公共场所”,僧人学子较多,相比之下,这个亭子既安静又凉爽,周边绿茵茵的环境尤其让人心旷神怡。许多时候,谭钟麟喜欢在亭子里阅经读史,赋诗作文。谭钟麟致仕为官后,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官声颇好,成为晚清重臣。1893年,慈禧太后为旌表其功绩,在石床赐建“赐书堂”,他在竣工后回家小住,抚今追昔,想起了这个无名亭,他觉得应该给亭子一个名字。
谭钟麟博学多才,不经意想起了宋代诗人梅尧臣吟咏各式亭子的《和寿州宋待制九题》诗。“野村仍翦茅,当此茂林下。鲜风时飕飕,轻裾自萧洒。”他感觉这第八首恰如其分,提笔写下了“美荫亭”三个字。族人提醒他:在老山里的另一端还有一个无名亭。他颔首点头,略加思索,又写了“熏风亭”。
博士怀乡复修
光阴荏苒,百年沧桑。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神农殿香火逐渐熄灭,原本热闹的山道早已废弃,疏于维护的美荫亭也早已坍塌。2012年春,祖籍高陇光明村、任教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谭晓风博士回家过春节,在与儿时玩伴、现任村支书谭长林的闲聊中偶然说到美荫亭,聊到族祖谭公在亭子里苦读赐名的故事,回忆起小时候上山打柴在亭子里歇凉的情景,感概万千,流露出修复美荫亭,并在亭旁投资建设经济林基地的意愿,这正合了谭书记的心愿。
谭书记是个敢想事也能干事的人,他借力谭博士,围绕小亭子做起了大文章:在按原貌复修亭子的同时,已在亭子边建起了300亩沙梨园,园中有鱼池,有鸡鸭,修建了游泳池,搭建了休闲屋,一个集种养休闲娱乐一体的农家乐园悄然成型。
而今的美荫亭,自然不只是荫庇路人,它历经沧桑,见证兴衰,已然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眷恋之所。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