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茶 之 源 流 >> 阅读

茶 之 源 流

2012-02-02 14:19:1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71

                                           /陈向阳


湖南省茶陵县不但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一个带“茶”字的县名,生于斯,长于斯,读于斯,自然与茶结缘。在茶陵一中读书时多次听见老师称我们是山沟沟里的孩子,很不以为然, 我家住在洣水河畔,出门南望是一片平整的田野,很远处才是罗霄山余脉的山峦,因此对山沟沟的体验不是那么深,只是进城经过云阳山下的洪山庙才会有一点山沟沟的感受,我想是不是老师们进出这个山口多了,把我们全部跟山沟沟牵扯到一起。

茶陵属丘陵地区,到处扎扎实实地盛产带“茶”字的两种经济作物,以至于我开始弄不清茶陵县的这个“茶”字是源于油茶的茶还是用作饮料的茶。书载“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茶陵因此得名”,并没有道出何种茶山。后查资料,南北朝《茶陵图经》记载,“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清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陵因“茶水源于此”和“林谷间多生茗”故名。细究之,远古时代断没有压榨茶油的工艺,也不会用茶油炒菜的,使用茶油较饮茶的历史应该要短得多。由此可见:茶陵县名之“茶”字应该是源于现广泛用于饮用的那种茶。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其作者陆羽(733-804)被拜为茶祖,神交古人三千年,可见茶叶经济历史之悠久。“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就荼(古时称茶为荼)而解之。”远古时的炎帝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吃尽了毒的苦头,又误打误撞得茶解毒,于是茶就成了药。药自然是个好东西,在那个蛮荒的时代,这些作为药材的茶又成了某些贵族防病之必备,有点小毛病就上茶,吃多饮久了就积习成瘾,茶叶的功效也就进一步扩展了,某些个贵族必备之良药美饮中的佼佼者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贡品。茶作为贡品引得皇帝龙颜怡悦,大臣们也就来神了,纷纷效尤品茗,加上名士们的吟诗作赋,茶名大作,于是民间慢慢地有了烹茶待客的风俗。进而在历史上相继出现了茶人、茶具、茶道、茶艺等。

但首先进入我思维的“茶”字却并不是家乡的县名,而是小时候的采茶劳作。小时家里很穷,河对面的河东村是公社的茶场,我六七岁那年的采茶季节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于是对外广招劳力。我随母亲在家早早地吃罢早餐并带上中餐,摆渡来到这个茶场采茶。采茶的手艺很简单,一学就会,每采摘1斤茶叶可得5分钱的工钱,手脚快的一个劳力一天下来可采上20来斤,赚上块把钱。这在当时颇具吸引力,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壮劳力在本地生产队挣工分折算工钱的几倍。我有一天也收获了块把钱,自然和家里大人皆大欢喜。当时家里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无所谓茶饮,以茶待客简直就是种奢侈的想法,茶,对于我们这些劳苦大众无非是种换钱的玩艺。虽然采茶劳作很辛苦,挣那一块钱很不容易,可这样的“好事”并非能经常碰得上。我记忆中自己只采了两个茶季的茶就没有下文了,可能是有人发现这采茶的干活是个“高利润”的差事,想方设法独家垄断经营去了。

开始饮茶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一上班就坐机关,收发文件,上传下达,断不敢随便外出,办公室的那部电话在静静地盯我的梢,如果开溜出去,电话铃响久了没人接,不但会挨领导的批评,甚至还会招来公愤,这可是当时全单位唯一一部与外界联系的“热线”,说不定会耽误谁家的“大事”。年轻人的好动也只好让位于工作了,办公室人员必须练就坐功,眼见得人家一张报纸一杯茶甚为悠闲,也就效仿起来了。报纸摊在桌上,把茶泡上,阅报的中间偶尔饮上一两口茶,确实还像那么回事。起初饮茶也并没品出什么好的感觉来,黑黑的颜色,苦苦的味道,几乎无异于一杯白开水。一次出差浙江萧山拜访一位同学,他送了一包茶叶给我。萧山近杭州,杭州西湖出顶级龙井好茶,其周边采摘和加工出来的茶自然也差不到那里去。回到单位不经意地泡上一杯同学奉送的绿茶,其香扑鼻而来,其色淡雅养眼,其味沁人心脾,好茶!从此彻底改变了我对茶的看法,原来茶在品质上竟然有着如此的天壤之别,一杯好茶喝下来让人神清气爽!

原先所在的单位是个穷去处,领导为保单位运转,是不会花大价钱买好茶的,随便到大街上花点小钱买几十斤所谓的“老木叶”茶了事,泡出来的茶水味道甚差,难怪引不起我的兴趣。我细尝慢品同学送我的这包茶,整整享用了一年的时光,由此引发了我品茶的兴趣。后来,我对茶陵产的茉莉花茶印象深刻,这种茶沾了花的香甜,扑鼻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其后在茶陵虽然也买了一两次本地的上等好茶长一些毛尖,但毕竟不是我所能经常享受得到并承受得起的。再后来就调入株洲工作,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经济状况的好转,开始接触来自各地的名茶,如“铁观音”、“毛尖”、“银针”、“大红袍”和“碧罗春”等,偶尔尝尝对比,各有风味。我喝茶不喜太浓,抓一小撮往杯一丢,开水一泡,端过来先观其色、再闻其香而后品其味,一气呵成,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评价结果,好茶自然是不会轻易舍弃的。到广东应邀喝功夫茶,几个人围在一个茶具周围,主人给大家接二连三地向小杯中添茶,很是热闹,浓茶待客盛情可嘉,只是茶水太浓,加上正襟危坐的拘束,我喝了两三次后,就决计不再随喜了。早几年,有人着力炒作普洱茶,以致于该茶价格疯长,普洱茶也因此进入了我的视线,只是生性不喜跟风,也不怎么在意其事。2008年冰灾发生的那个冬天,我姨夫大老远地从贵州跑到茶陵县和我的姨妹完婚,带来了热“炒”的普洱茶,每天用他那套泡茶的工具折腾来折腾去,邀我共饮,我喝了两次后,就回绝了他的盛情,直截了当地跟他说,我既不喜欢普洱茶的味道也不喜欢那种捣腾,宁愿抓一把本地的茶丢到杯中泡着喝。

后来要到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从事技术援助工作,其他的东西没怎么准备,唯独备足了自己所能消费得起的“好茶”。茶叶很占地方,出国行李箱的1/3被茶占据了,其他专家放烟的空间我全留作装茶。在乌干达农业部担任高级顾问,免不了要和乌方农业部官员打交道,对于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物自然不会忘记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给他们奉送一包随带的茶叶,而这足以让他们高兴不已。埃塞和乌干达也有茶,但统统是加工出来的茶叶末(相当于我们的红茶),开水泡上一会就提出来喝,茶水红棕色,偶然喝喝还可,总喝未免单调寡味。我在非洲3年,绝大部分时间是饮用自带的茶叶,在非洲喝中国茶那简直就是种享受。难怪乌干达农业部的那位来过中国两次的总畜牧师盛赞中国的茶好,一再希望我多给他一包。

对茶兴趣日隆,以致于被非洲的咖啡包围后竟然对它还有点“情有独钟”,慢慢地开始留意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者曾经以茶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质来要挟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北的藏维族,把持好了,皆大欢喜,弄不好就会出现兵刃相见的局面。游牧民族的饮食以肉奶为主,茶叶对于他们相当于一种消食化淤的药物,他们食谱中要是没有茶叶的添加,必然会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汉人为政者往往利用这点要挟对方的统治者。当时的丝绸之路上运输的,茶叶是一种主要的商品,而在四川等地则有茶马古道。据说张居正开始担当首辅大臣时,一道关闭茶马市场的谕旨下去,引发了多年的边界烽火,最后明政府只好重新开放边界的茶马市场。欧洲大陆尤其是英国开始并没有饮茶的习惯,“星星之火”起源于法国皇宫贵族,随着一位法国公主带着中国茶叶远嫁英国,她饮茶的嗜好牵动了很多英国王公贵族的神经,效尤的结果让他们领略了中国茶叶的神奇,以致于民间也纷纷“东施效颦”,茶叶的消费迅速在英伦三岛盛行开来,中国对英国茶叶的贸易也很快占据了英国整个国家贸易额的60%以上。利润丰厚的茶叶贸易吸引了很多英伦商人的目光,以白银结算作为货币的中国同时也通过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全世界的白银。当时全世界的茶叶为中国独有,别无二家!独国垄断茶叶生产供应的局面,伴随着英国白银紧缺而向中国倾销鸦片,并发动鸦片战争,导致英国人从中国带走2000株茶树和数百个茶人及茶具而告终,于是有人说鸦片战争其实就是因为茶叶贸易战诱发的一场战争。茶叶的生产后来从中国扩散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再后来就扩散到了全世界,所以我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也能喝当地产的茶饮。

茶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但故土茶陵县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带茶字的县却鲜见与茶有关的神奇故事,未免有点遗憾。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03-30 16:30:43
2014-08-10 10:36:21
2014-08-10 10:35:46
2014-08-10 10:35:14
2011-04-21 23:27:48
2011-04-21 23:27:12
2011-04-21 23:26:17
2011-04-21 23:25:0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