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炎陵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 阅读

炎陵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2012-10-13 20:38:2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540
文/张观怀


安葬习俗,各地有同有异。炎陵县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也富有特色。
送终 炎陵县客家人年过“花甲”,就着手准备防老用的棺材。棺材又叫寿木、千年屋,做好并油漆之后,两端贴上红纸,搁置在闲杂屋里。男人病重抢救无效,就要抬到厅堂里咽气,这叫做“寿终正寝”。女人则放在卧室里咽气,这叫做“寿终内寝”(穿戴寿衣后再移至厅堂)。不管男、女老人去世时都要放鞭炮,烧纸钱,子孙晚辈都要跪倒在地,这就是送终。
报丧 客家人称“报死”。老人去世后,死者的儿子胸前系上一缕苎麻,由一本族亲戚陪同到本族和娘舅家报丧。特别是母亲去世了,到娘舅(俗称“外氏”)那边去报丧,只要是娘舅那方面的人,都要下跪作礼。娘舅那边随即在第二或第三天组织几位女眷来瞻看遗容,客家人称为“看生”(即尚未入殓,还称之为生),实际上是来观察是否正常死亡。经族亲商量,确定好安葬(客家人称还山)时间后,贴出讣告,通知亲戚、朋友。
客家人还有写“辞帖”的个别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一家在近年内做了二三次酒席,不愿再烦扰亲戚朋友而诚心拱手谢客。但也有的因为连续做了几场好事,想请客又不便开口,便贴出“辞贴”。表面上是辞,实际上是以“辞”代“请”:或是这一家己准备迁徙外地定居,怕老家的亲朋人情顾不到而失礼。基于上述等原因,辞帖也就不论红白喜事均可使用,但现今己是罕见。
入殓 将穿戴好的遗体放入棺材。客家习俗男性遗体的头要顶到棺材上方,女性遗体的脚要踏在棺材下方,这叫做“男顶天,女立地”,有乾坤阴阳之别。棺材内有空隙的地方要用死者的衣服塞紧。有的还将死者生前喜好的物件,如烟斗、茶(酒)具、佛珠等放进棺材内。还有的用米粉做几个拇指大小的米果,蒸熟后用筷子串起放在死者手上(相传,在奈何桥头有很多恶狗,当恶狗吠叫时就把米果丢出去把狗引开,免得被恶狗追咬),待等到大殓时再拿出来,据说拿出丢到地下,狗还不会去吃呢。然后在棺材上架几块劈柴,再把盖子盖上,这叫小殓。这是准备给尚未回来的子女至戚,见一见死者遗容。直到向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有的直到出殡前)才正式盖上盖子,再用大铁钉钉紧密封,这叫大殓。
生前养育多胎的女人死了,其女儿会在其母亲腰部系一条三指宽的红带子或系一条红肚兜。说是女人到阴间后要受罚坐血盆,如果系了红带子或系了红肚兜,那血盆里的血水只能齐腰深, 否则血盆里的血水会漫到嘴巴边上,怪难受的。所以有的人家为了让母亲在阴间少受这份罪,除了系上红带子还会请和尚(道士)来念《血盆经》,超度亡灵。
扎灵堂 灵堂是进行悼念活动的重要场地,一般由前来帮忙的亲朋布置(也有雇请专职人员布置)。同时贴出执事名单,帮忙的亲朋按照安排各司其职。客家人对百岁老人的仙逝,会按红喜事的样式办理,贴红对联、不哭泣、吹奏喜庆乐曲等。对于在外面死亡再抬回来的尸体(特别是在外的非正常死亡),客家人的习俗是不许把死人从大门抬进去,说是会影响这家后人的运气,只能在屋外面(院坪)扎灵堂停放。如果非要放在厅堂上的话,只能从屋后的围墙上面递过去或从后门抬进去。如果没有围墙和后门,就得在屋侧挖一墙洞抬进去,据说这样才能方保家庭平安。
灵堂布置好后,供桌上摆上酒肉供品,燃烛点香。在棺材当头点一长明灯。孝子人等轮流守灵,有人来吊唁,孝子孝孙必须跪在一侧谢礼。
接外氏 客家人在安葬母亲的丧礼中,娘舅(外氏,又称外家)那边的亲戚列为上宾。外氏会事先告知来不来布龙、狮子、锣鼓,外甥家族中也得安排对应的布龙、狮子、锣鼓迎接,否则视作失礼。娘舅那边来了布龙、狮子,外甥家族中也会安排相应礼节——杀拦门猪,迎接前来参加丧礼的外氏宾客。即孝子孝孙跪在大门一侧,大门口由多人按住一头肥猪。当外氏宾客的布龙、狮子到门口时,双方布龙、狮子对舞一会儿后,狮子则围着大肥猪打转转,并做各种动作,刀手则用牙齿咬住屠刀,两眼注视苍天,嘴里念念有词,然后作揖,最后将猪宰杀。这时外氏的布龙、狮头才进主人家里。布龙、狮子进屋时,不能踩门槛,必须跳过去。进屋后狮头要放(挂)在神龛上,布龙摆在神龛下。然后接待人员将外氏引进上宾休息的房间,热情接待。
负责陈设的人员(本家族男性成员)马上将外氏送来的挽幛悬挂在灵堂的正中最显眼的地方,铭旌则竖在供桌后面。铭旌一般用绛色布,六、七、九尺不等。民间礼仪中规定,铭旌上的字按小黄道“生老病死苦”,合“生”或“老”字为吉, 若按大黄道“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返乡”,就得合有“走”字旁的字为吉。所以一般是书写26或32个字。用纸规定,男用黄纸女用绿纸。但“铭旌”两字和落款一行必须用红纸书写,外边用黄或绿纸相托。铭旌送到墓地后扯掉落款一行,覆盖在棺材上一同安葬。
成服 民间有一套成服仪式。即在大门口平行摆两张八仙桌,中间稍微空开一点,上面再骑一张方桌。礼生就站在桌子边沿上行成服礼,叫高台成服。礼毕,请长辈(男人请家族长辈,女人就请外家长辈)授孝服。孝子头戴白巾,身穿麻(白)衣,腰束管带(即稻草索子)。旧时,孝子头上还要戴“愁笼”,手柱“哀杖”(俗称“孝筒棍”)。哀杖一般齐腰高,如有不孝子,其哀杖只有膝下高,让他深弯腰。路人一看就知道此人是个不孝之子,这是长辈对不孝子的惩罚。现在的丧“愁笼”和“哀杖”很少见。成服后,孝子的孝服一直要穿在身上。要等到整个丧礼结束后,长辈才为孝子脱下孝服,但真正除服古制还必须在一年或三年之后,现在一般是半个月,因为头七、二七孝子们还要身穿孝服去墓地祭祀。
点主 灵堂供桌中要立一块标明死者身份的灵牌,但灵牌是不能随便书写的。先把灵牌做好,待死者姓氏家族中的长辈到来之后由长辈书写。书写灵牌还要举行仪式,叫“点主礼”,有平台点主和高台点主两种形式。平台点主就在灵堂供桌右边书写,高台点主得在大门口,用五张八仙桌摆成一个高台,铺上毯子,放好坐椅,点主官在高台上书写。两种礼仪形式略有异同,但灵牌的写法有统一体例。点主官若是外氏家族中的长辈或同辈可坐着书写,如是晚辈得站着书写,待写到最后一个“主”字时,晚辈才坐下书写。但要求将“主”字先写成“王”字,然后换笔沾上珠砂,在“王”字头上加一红点,点主官口念赞语:“王字本来就是王,万水千山呈吉祥,我今给你加一点,姑氏孺人有主张,英灵如在享祭祀,阴安阳盛万年长。” 再用墨笔点在“王”字头上的上红点。写毕,点主官把两支毛笔合拢往身后递送,孝子双手接过毛笔, 礼成。
开祭 开祭堂是治丧的重点活动。按古制,祭礼有单献礼,三献礼,六献礼,九献礼。现在一般是三献礼(也有的请道士做道场,也有用追悼会的形式寄托哀思)。祭礼中还有各种亲属关系人员的祭文。除了孝子祭父母亲的祭文,根据父母亲的人生经历和生平事迹临时撰写以外,其他的则按传承下来的范文照抄照套。
还山 还山的日子,是治丧的高潮。四面八方的乡亲赶到丧家“吃白好事酒”。各种祭奠礼仪结束后,随即将灵堂拆掉,力士们(又称金刚)在锣鼓、鞭炮、孝子们的哭号声中把灵柩从厅堂抬到大路上(不能落地, 要用凳子架起),叫出殡。孝子们就守在灵柩边,帮忙人员将对联撕掉,把垃圾扫掉,摆开桌凳准备开席。交情宽、亲戚多的人家,宾客达六七十桌,场面很壮观。席间,总管带领孝子们到餐厅向宾客行叩谢礼。用餐完毕,即抬柩还山。还山路线出榜告知,送葬队伍按顺序排列,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女眷,抬着用稻草扎的火把,一岁扎一圈,要直接送到墓地。接着是大钹、大锣开道,孝子们分别捧着灵牌、香炉、遗像走在前头。其中死者的大侄子则背一根楠竹,上面留几个枝叶,中间稍微剖开一下,民间叫杖期侄背“荡竹”(到达墓地后把楠竹掰开,放到墓穴两边做轨道,棺材放上去用力一推就进去了)。随后是力士们抬的棺材,棺材上铺条红色绒毯,棺顶上面放着一只大公鸡(说是有公鸡在上面,棺材不沉重),然后才是包括花圈、挽幛、布龙、狮子、锣鼓、亲友等长长的送葬队伍。鞭炮安排在前中后三个部位,从出发到墓地一直要响个不停。送葬队伍如经过死者至亲或知心朋友门前,这户人家会放鞭炮相送。如遇转弯、上坡、过沟或道路不平的地方,孝子们要随地下跪叩礼。途中只安排一次路祭,然后一直抬柩到墓地。如墓地在山上,其他亲友送至山脚下即可返回,而孝子要一直送到墓地,跪在一旁,待安葬基本完成后,再逐一向帮忙人员跪谢。然后由一支锁呐,一面大锣陪送孝子返回,这叫“回灵”。
卜三晨和做七 安葬后的第三天早晨,子女亲属要穿上孝服到墓地祭祀,炎陵客家称“卜三晨”。有的在这天焚烧“灵屋”(篾骨、纸糊的房屋,屋中家庭用品一应俱全,烧化给死者在阴间安居)。烧“灵屋”有讲究,时间一般是选在还山当日、卜三晨、满七、清明节(否则死者找不到,住不进)。焚烧的时候还要垫上自家的草席或篾垫,说明地皮是自家的,不存在是非争议。有的还附上一纸“契约”、“房产所有证明”等。总之是用生者的心态去安排阴间的事情。
炎陵客家习俗,安葬之日起7天为一七,每逢一个七,必须要祭祀。家里三顿饭,也得给死者留个席位,摆上筷子,盛上饭。生前喝酒的,也要摆上酒杯,筛上酒。吸烟的,饭后摆上一杯茶、一根烟。一共要延续七七四十九天。到第七个七,叫“满七”,丧事活动才告结束。
分手尾 丧事活动结束后,主人家把死者(限长辈老人)生前的衣物用品清理出来,质量较好或比较贵重的物件,分送给亲属,作“留念”,客家人称之为“分手尾”。分手尾也有规矩:衣裳,谁要谁拿。但裤子,只能分给子女。因为客家话的“裤”与“富”同音,意即只能“富子”,不能分给别人。这个习俗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还有,因为那时经济困难,物资贫乏,“手尾”还是值几个钱,进入80年代以后,此俗日渐式微。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8-07-23 11:30:20
2018-07-23 11:25:23
2015-07-11 16:34:32
2018-07-23 10:52:00
2015-07-11 16:32:35
2018-07-23 10:51:03
2011-11-10 10:10:29
2011-11-10 10:09:4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