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圣邑神龙行天下 ——炎陵龙狮艺术掠影 >> 阅读

圣邑神龙行天下 ——炎陵龙狮艺术掠影

2018-12-27 17:51:04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45
文/刘青崧
        
  出场,恰似一个高昂的“山”形默默屹立;舞动,就像一把“火”般熊熊燃烧。在连绵的田畴间,在农家的晒坪上,锣鼓喧天,龙狮劲舞,这早已成为炎陵城乡时常出现的一道壮观风景。凡逢年过节,婚嫁寿辰,亦或丧葬祭祀,人们总要舞上几回,露上几手。
  龙狮艺术何以在炎陵如此风行,这还得从炎陵、炎帝与龙的渊源说起。
  炎陵与“龙”的渊源,首先体现在炎陵县的原县名“酃”的字义上——
  酃县,作为一个地名,历代以来所指并非同一县域,而是有过一个演变过程的。根据史籍记载,汉代之“酃县”属长沙郡(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在今衡阳市东及衡南县一带,至东晋并入县治在湘江西岸的临蒸县。而自南宋起沿用七百余年之“酃县”地域,汉代则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至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至1994年又因“邑有圣陵”炎帝陵而更名为炎陵县。从汉代再往上追溯,我们发现,汉代之酃县,与耒阳、嘉禾、安仁、茶陵等富含神农文化色彩的地域相毗邻,在上古时代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地区,在春秋时称“寵”或“庞”(见谭其骧《中国古代地图》、《史记•越世家》等)。《说文》曰:“寵,尊居也,从门龍声。”从字形结构和《说文》的解释看,“寵”“庞”和“酃”,都是神灵之域,被称为雷电之神的居地,亦即龙的居地。而结合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生平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炎帝是因龙感应而生,故又称神龙氏,实则是龙图腾的化身。正因为此,他活动过的这一地区被称为“寵”“庞”和“酃”是很有道理的。炎帝神农氏的崩葬之地“长沙茶乡之尾”,与汉代之“酃县”同为炎帝神农氏重要活动地区,又同属长沙郡,在南宋建县时借用被称为“龙的居地”的古“酃县”之名,也确实是顺理成章之事。
  炎帝、炎陵与龙的渊源赋予炎陵民族民间文艺以深厚的龙文化内涵,其中最突出的即是璀璨多姿的龙狮艺术,而在这之中,又以“火星龙”和“三人龙”最负盛名。在炎陵县,一直流传着“火星龙”源自上古炎帝部落的美丽传说。
  每年农历六月,稻花飘香,也是虫灾为患的时节。为驱虫穰灾,炎帝教人把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这就是炎陵火星龙的雏形。虫害驱除后,先民们“耕桑得利,究年受福”,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于是,先民们逢年过节都用舞火星龙的形式来祈求生产丰收、生活美满、家国兴旺。如今,火星龙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改进,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数条乃至数十条金龙舞动,焰火飞腾,穿行云霄,又恰似繁星点点,闪亮夜空,火星龙绽放出其无与伦比的旖旎风姿和壮丽景象。火星龙也由此发展成为一种独具艺术魅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火星龙”也是传承炎帝神农氏“火文化”的一种载体。炎帝开创的农耕文化等,都与火密切相连。《左传》言“炎帝为火师”,《礼记•礼运篇》中也有炎帝“修火之利”“耕而作陶”的说法,《管子•轻重戊》载,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就是说,炎帝用火使人类由生食进入到熟食时代,推动了古代人类文明一次划时代的进步。火星龙正是演绎上古“火文化”的一种生动艺术表现。
由于炎陵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崎岖复杂,峰壑交错起伏,不利于长龙舞动,故而,炎帝部落的先民们在舞龙时常为三人一组,各舞龙头、龙身和龙尾。这样,闪转腾挪极为方便,便于施展矫健身姿,最大幅度地展现龙的精气神韵。正因为如此,三人龙成为在山区流传最广的龙舞形式,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又得算是三人布龙。
  炎陵三人布龙在套路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动作上讲究扭绕、穿梭、转翻、钻窜,翻飞腾跃,玲珑敏捷,舞动起来灵活方便,动作流畅,易于表现高难度动作。最为叫绝的是高台表演,在四张叠起来高达数米的八仙桌上,表演者如履平地,挥洒自如,飞龙劲舞,虎虎生风,把豪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舞动得气冲云霄。三人布龙模仿龙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山区人民的勇敢、进取和团结。如今,炎陵县城镇乡村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大型庆典、红白喜事,往往都有“三人布龙”增添气氛,配以《高山流水》等古乐,场面十分热闹。
随着社会生产活动、人们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日趋多元化,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多样的审美需求,炎陵一批龙狮艺人对炎陵龙舞艺术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竹叶龙、竹筒龙、香火龙、草药龙、蓼叶龙、板凳龙、五节龙、七节龙、九节龙等龙舞形式使龙舞艺术的表现力得以丰富和拓展。龙的制作或雕或画或扎,做工精细的,得花上好几个月时间;自然天成的,就地取材,随手扎制。
  如今,“炎陵三人龙”已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春发等一批龙舞专家对三人龙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并对炎帝陵祭典中的龙舞套路做出了富有文化意蕴和艺术张力的策划和设计。他们编排、辅导、训练的舞龙节目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湖南省农运会二等奖、湖南省民运会一等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杯等殊荣。
  邑有圣陵颂神农,龙行天下万年长。炎陵龙狮艺术已成为炎帝神农文化和炎陵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巍巍罗霄、汤汤洣水间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8-07-23 11:30:20
2018-07-23 11:25:23
2018-07-23 10:52:00
2018-07-23 10:51:03
2010-03-08 19:03:54
2015-07-11 16:34:32
2015-07-11 16:32:35
2010-03-30 16:30:4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