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暗夜奔跑的火龙灯 >> 阅读

暗夜奔跑的火龙灯

2018-07-23 10:52:0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87



                              文/李方明        
  乡村总是在夜色来临的时候,希望有一位光明的使者,在黑夜里舞动,打破乡野的落寞与寂静。那怕是一盏灯,远远近近,星星点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这时,在不远的乡村小道上,有一群壮壮实实的农家汉子,他们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托起一条腾飞舞动的火龙。那是一年中农村最为壮观最为欢乐的场面,从不同的山寨和农家里,走来了一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观摩一场在暗夜里奔跑图腾的火龙灯,欣赏一场薪火相传,继承发展的火龙灯舞。
起源
  从攸县县城,驱车去原大同桥乡罗潭村新建组,大约需要40分钟。在那里我寻访到了大同桥火龙灯第5代传人谭运生老人。
  老人介绍,火龙灯舞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祖辈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的“独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以及“龙生九子”的传说故事。在“舞龙”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显著特色的“火龙灯舞”,并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攸县火龙灯形式多样,一种是披龙衣,以彩色布现鳞纹或红布做成。一条火龙分龙头、龙身、龙尾,龙身有9至11节,与龙衣连成一体;另一种火龙是不用龙衣连接,各灯笼独立,有龙珠、龙头、龙身、龙尾,亦为9至11节,灯笼内燃烛火。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舞的火龙灯是后一种,所以也叫“火笼灯”,是谭氏祖先谭西、谭谦两兄弟从江西传过来的,在攸县已有170多年历史,到现在是7代传人。
  为什么要从江西省莲花县罗春雨大师拜师学艺学舞火龙灯?原来最初的想法,是想改变乡村年轻人不务正业、不学好的陋习。因为当时乡村嫖赌逍遥成风,大部分青年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好多家庭妻离子散、分崩离析。但那是旧社会农村迷信思想严重,又缺少娱乐活动,所以当时谭氏兄弟把火龙灯传过来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同时也大大改变了青年人身上的不良恶习。另外,火龙灯还得到了当地土豪地主的大力吹捧。他们认为火龙灯可以驱鬼避邪,可以给他们带来福祉,带来平安富贵,带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气象。所以,他们更重视火龙灯。每年正月,只要火龙灯出灯,他们宁肯出大价钱,请来火龙灯队到自家屋场舞灯,有的还要表演整夜整宵的火龙灯舞。
  最初的时候,火龙灯只传授谭氏族人。到后来,却打破了“只传家族”的限制。这样一来,火龙灯技艺在附近乡村流传,只要愿意,不管姓啥,每家每户都可派一名青年前来学习火龙灯舞。渐渐地,火龙灯舞也成了当地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风俗。
制作
  火龙灯的制作是一道很精致的制作工序,因为它是龙,或是代表着龙的精神。我们要像一位能工巧匠去细心雕琢、去制作一条在民间奔腾不息的火龙。
  老人告诉我,做一条火龙灯,分两个步骤进行。先做灯笼,做灯笼要运用彩扎工艺,就是扎、扑、写、绘四道工序。扎,用细竹篾扎成一个个圆柱形,分节成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个部分。龙珠长38厘米、直径28厘米;龙头通长80厘米、直径48厘米;龙身长68厘米、直径28厘米;龙尾通长68厘米、直径48厘米、通宽48厘米;龙柱长138厘米、直径28厘米。扑,用白纸,民间称“水皮纸”。扑纸要清晰,不可有皱褶,表面要洁白明亮,透光性强,通过粘糊沾贴后完成一条火龙各节造型。写,就是在龙身上写上祝福吉祥语,逐一贴在灯笼上。吉祥语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龙行福地”等。绘,主要是彩绘龙头、龙尾。龙头面目狰狞,龙嘴自然开合。龙尾恰似鱼尾,其色彩有赤、黄、紫、绿等。第二步,是烛火料制作,烛火料主要指灯笼里的灯芯,灯芯制作主要材料是纸条、茶油、陀生(氧化铝)、松香、樟脑、盐。配比是1公斤纸条,0.6公斤油。制作过程是先将纸条茶油同时放入锅内,炒制纸条时,要看火候。待纸条与油正好相融并看不到多余的油时,才离锅关火,并趁热加入陀生、松香、樟脑、盐,反复翻炒而成。
舞龙
  大同桥的火龙灯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晚上出灯,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收灯。出灯前,即去年的腊月,要请扎彩工艺师把火龙灯的各个灯笼装裱一新,如灯笼有破损的要修补或重新制作。
  正月初一是请龙的日子,而请龙要敬龙、举龙两道程序。敬龙,先由上年收藏火龙灯的主家上香,点烛、烧纸钱、放鞭炮,供上三杯清茶、三杯水酒和新鲜果品等。再请出龙头,并摆放在厅堂神龛上,然后由火龙队队长从龙座上请出龙头和各个龙节,由各个队员举着,站成一排,造型好一条火龙,再由队长带队,在主家屋场绕圈,在大厅舞“回头上水”表演龙的动作,最后放鞭炮出龙。
  出龙也有一定规矩,要看屋场的走势与朝向,从“小边往大边”,即从西边往东边,从南边过北边,这样统称为打“上水回头龙”。出龙时,还是主家燃香、点蚀、烧纸钱、放鞭炮、封“利市”。
  火龙灯表演队员都要着黄色衣服,红绸布扎头、腰,舞龙珠的队员要穿红色衣裤。火龙灯舞通常表演有“日头出山”、“猛虎跳墙”“曹操点兵”哪咤闹海”“观音坐莲”“仙女撒花”“老鹰展翅”“大团圆”等70余种亮象造型。表演时,一条火龙呈现出千姿百态和万千气象,并伴着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气氛分外浓烈,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正月十五日,是火龙灯祭龙送龙的日子,是日晚上,要到当地福主庙前举行焚化龙灯仪式。在仪式前,龙灯队舞完“大团圆”造型结束后,要绕龙头六圈,即左三圈、右三圈,礼毕后点燃稻草火把,把龙珠、龙头、及龙节扑的纸剥离后进行焚烧,留下竹笼,再把龙头龙节放在河里浸泡三天,到正月十七日,龙灯队全体队员一起来集合开会,用抽签的方法,确定“火龙”安放谁家。确定后,派人捞上“火龙”,再把“火龙”收藏到抽到签的那户人家,再由这户人家的主人烧香、焚纸钱、放鞭炮,把“火龙”安置好。
传 承
  大同桥罗潭村的谭氏家族把火龙灯舞的传承与发展视为己任,并当作一种民俗文化来继承和发扬。从第四代、第五代开始,以谭文林、苏年生为代表成立了攸县火龙灯协会,到目前,该县已发展到40多个火龙灯队,协会会员也发展到1000余人。同时,攸县有许多大的村组,也都组建了火龙灯队,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当夜幕降临时,各个火龙灯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举灯入舍,到各家各户舞龙拜年,并打出了各种祝福语,如“五合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吉祥”“人寿年丰”等字样。这样既增添了农家过年的年味,又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现在大同桥火龙灯,已传承到第七代嗣孙。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谭运生和谭磊两师徒,把火龙灯表演得更为出彩和精湛。从20世纪末开始,火龙灯的出演时间不仅仅限于春节期间,在端午节、中秋节也可组织表演,还有的红喜事甚至高寿老人的白喜事,都可请火龙灯前去表演。
  大同桥火龙灯,不仅是大同桥的火龙灯,也是全县的火龙灯。它深深地扎根在攸县的大地上,是一种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文化风俗,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2007年,“大同桥火龙灯”已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经株洲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第七代传承人谭磊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同桥火龙灯”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5-04-05 10:40:32
2010-03-08 19:03:54
2018-01-29 22:24:31
2014-08-10 10:36:21
2014-08-10 10:35:46
2017-07-11 19:57:50
2014-08-10 10:35:14
2012-07-20 16:46:5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